思茅市一届人大四次
会议文件(十九)
关于思茅市2006年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和2007年地方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书面)
——2007年2月6日在思茅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思茅市财政局局长 陶 磊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报告思茅市2006年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7年地方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查,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6年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帮助下,全市各级财税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依法治税,依法理财,努力开源节流,加快财政改革,全市财政收支较快增长,县乡财政困难明显缓解,财政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较好地保障了全市经济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支出需要。
(一)全市财政收支预算执行情况。2006年全市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7,926万元,比年初预算数71,371万元增加6,555万元,增长9.2%,比2005年决算数62,326万元增加15,600万元,增长25%。其中:税收收入55,780万元,比2005年决算数增长23.6%;非税收入22,146万元,比上年增长28.7%,增收额占一般预算收入增收额的31.6%。完成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支出374,445万元,比年初预算数308,210万元增加66,235万元,增长21.5%,比2005年决算数290,364万元增加84,081万元,增长29%。财政收支均超额完成市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增长目标。财政支出增加的主要原因:一是收入增收15,600万元;二是上级各项转移支付补助比上年增加62,497万元,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三奖两补”增加6,204万元,调资增资补助增加17,994万元,民族地区转移支付补助增加2,678万元,专款增加27,062万元;三是调入资金增加4,826万元。
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支平衡情况是: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7,926万元,上级各项补助收入286,936万元,上年滚存结余10,025万元,调入资金8,013万元,收入总计382,900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74,445万元,上解省级支出 5,148万元,收支相抵,年终滚存结余 3,307万元,扣除结转下年安排的各项支出3,289万元,实际净结余18万元。2006年市级和各县(区)都实现了当年财政收支平衡,但镇沅、墨江、西盟三个县仍有历年滚存赤字1,125万元。结余资金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部分上级专款下达较晚,当年难以形成支出,需结转2007年按规定用途安排使用。
2006年完成全市地方基金预算收入4,780万元,比年初预算数2,657万元增加2,123万元,增长79.9%,比2005年决算数3,066万元增加1,714万元,增长55.9%,主要是国有土地使用出让金收入新增2,036万元。完成地方基金预算支出14,924万元,比年初预算数21,250万元减少6,326万元,下降29.8%,比2005年决算数23,613万元减少8,689 万元,下降36.8 %,主要是上级专款比上年减少8,409万元。
全市地方基金预算平衡情况是:地方基金预算收入4,780万元,上年结余3,137万元,上级补助收入12,022万元,收入总计19,939万元;基金支出14,924万元,调出资金420万元,收支相抵,基金结余4,595万元。结余资金增加主要是上级专款1,042万元下达较晚,当年难以形成支出,需结转2007年按规定用途安排使用。
(二)市本级地方财政收支预算执行情况。2006年完成市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062万元,比年初预算数7,500万元增加2,562万元,增长34.2%,比2005年决算数6,834万元增加3,228万元,增长47.2%。其中:税收收入 1,985万元,比2005年决算数增长8.2 %;非税收入8,077 万元,比2005年决算数增长61.5%。完成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72,775万元,比年初预算数56,374万元增加16,401万元,增长29.1%,比2005年决算数52,204万元增加20,571万元,增长39.4%。市本级支出增加较多、预算调整幅度较大,主要原因:一是收入比预算数超收2,562万元,其中:矿业整合资金作为收入入库2,000万元;二是上级财政各种转移支付增加,主要是民族地区转移支付、2006年7月1日调资及增加离退休人员补助等,同口径比预算数增加2,994万元;三是上级专款比预算数增加9,469万元(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资金5,895万元、基建支出3,000万元,大部分属县级资金,未能及时分配,虚增了市本级支出);四是调入资金比预算数增加1,390万元。
市本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支平衡情况是: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062万元,上级各项补助收入286,936万元,上年滚存结余6,935万元,调入资金4,300万元,下级上解收入14,977万元,收入总计323,210万元;市本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72,775万元,补助下级支出241,420万元,上解省级支出 5,148万元,收支相抵,年终滚存结余3,867万元,扣除结转下年安排的各项支出3,289万元,净结余578万元(考虑了弥补县级历年滚存赤字560万元因素)。
2006年完成市本级基金预算收入2,112万元,比年初预算数630万元增加1,482万元,增长235.2%,比2005年决算数1,184万元增加928万元,增长78.4%,主要是国有土地使用出让金收入增加865万元;完成地方基金预算支出2,968万元,比年初预算数1,110增加 1,858万元,增长67.4%,比2005年决算数2,510万元增加458万元,增长18.2%。
市本级基金预算平衡情况是:地方基金预算收入2,112万元,上年结余3,052万元,上级补助收入2,336万元,收入总计7,500万元;基金支出2,968万元,收支相抵,基金结余4 ,532万元。结余资金增加主要是由于上级专款1,042万元需要结转2007年按规定用途安排使用。
2006年全市财政收支预算执行情况总体上较好。主要特点和原因:一是全市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财税部门加强对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的管理,拓展增收渠道,地方财政收入实现较快增长。二是推进财政各项改革,财政管理工作有效加强和改进,重点支出得到保障,财政支出效益提高。三是积极向上级汇报反映,争取上级各项资金支持情况较好。2006年上级给予我市的各项转移支付补助和各种专款比上年增加6.25亿元。四是按照均衡性原则,继续增加对困难县乡财政转移支付补助,县乡财政困难有所缓解,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二、深化改革,加快发展,财税工作迈上新台阶
2006年,全市财税部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狠抓增收节支,加大对产业的支持力度;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发展,优化支出结构,财政资金重点向事关群众利益、基层稳定的领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着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继续深化财政改革,强化监管,以改革促发展,以管理求效益,积极推进各项财政工作,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增强财政发展后劲。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多方筹措和争取资金,运用财政贴息等手段,引导社会资金和信贷资金参与经济建设,加大对茶、林、水电、矿产等支柱产业的扶持,促进财政增收。2006年财政用于基本建设和农业、林业、水利建设的资金达6.15亿元,比上年增加1.25亿元。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为目标,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认真组织项目申报工作,积极争取上级资金的扶持,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支持中小企业发展。2006年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1,582万元,比上年增加857万元;科技三项费用1,968万元,比上年增加1,389万元。上报茶产业发展项目13个,争取中央和省财政扶持资金1,760万元;上报工业园区建设项目5个,争取扶持资金250万元;申报企业技术改造贷款贴息资金项目9个,争取扶持资金520万元。突出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支持龙头企业、基地建设和中小型优势企业进行技改扩建,向省财政厅推荐上报县域经济发展重点扶持项目35个,争取扶持资金900万元,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和财源建设,增强财政发展后劲。
(二)加强税费征管,抓好收入组织工作,财政收入实现较快增长。2006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发展态势较好,企业效益趋好,为完成财政收入任务奠定了基础。财税部门加强调查研究和沟通协调,及时分解落实收入任务,协调解决收入征管中遇到的问题,依法加强征管,切实抓好收入组织工作,为财政收入的增长提供了保障。财政部门加强收支两条线管理和非税收入征管,依法加强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征管,挖掘增收潜力,拓展增收渠道,实现了非税收入较快增长。
(三)统筹兼顾,促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支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按照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积极支持和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增加维护社会稳定的支出。一是加大社会保障投入。2006年全市社会保障补助支出9,680万元,比上年增加4,924万元。共安排再就业资金2,562万元,实施再就业培训11,682人,发放社会保险补贴6,434人,公益性岗位补贴1,024人。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认真做好小额贷款担保和贴息工作,建立小额贷款担保资金664万元,为1,084名下岗失业人员发放贷款2,160万元。加强社会保险基础管理工作,加强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和医疗保险费征收工作,争取养老保险中央转移及省级补助5,741万元,失业保险省级调剂金1,691万元,市级安排100万元的失业保险基金缺口补助,巩固了“两个确保”。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在认真总结墨江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组织实施了澜沧、孟连试点工作,三个试点县参保人员706,794人,中央、省、补助资金2,668万元;市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其余5个县(区)开展新农合试点村工作,为全面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探索经验。加快推进城乡救助体系建设,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低保标准从145元提高到157元,共筹集低保资金4,420万元,符合条件41,490人城市居民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才保、应保尽保”。启动了翠云区、澜沧县城市医疗救助试点工作,加大五保集中供养力度,及时拨付救灾救济资金2,950万元,确保灾民的及时救助和灾后恢复重建。2006年全市医疗卫生支出31,546万元,比上年增加5,892万元,重点支持了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中心城区卫生项目建设,卫生基础建设进一步改善,应急能力明显增强。市级安排卫生专项经费559.5万元,公共卫生应急经费100万元,投入艾滋病防治资金477万元,确保了“防艾”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继续加大教育投入。2006年全市教育支出80,633万元,比上年增加18,462万元,其中市级安排教育专项支出1,500万元,重点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全市16.68万中小学生免除教科书费、30.64万中小学生免除杂费、6.7万中小学生享受寄宿生生活补助,免补资金总额3,246万元,保证困难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三是认真抓好农村计划生育“奖优免补”工作。市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705万元,促进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四是加大公益事业的投入。继续实施“2131”工程、乡镇文化站建设、打造文化精品、科技普及推广。五是加大对公检法等部门和禁毒防艾的资金的投入,改善办案条件,维护社会稳定,支持“平安思茅”建设。2006年全市公检法司支出24,485万元,比上年增加4,231万元。六是积极筹措资金,及时兑付了2006年7月1日起增加在职职工工资和离退休人员生活补助、增加艰苦地区津贴等各项支出。市本级财政还完成了市级单位退休职工住房补贴的兑付工作。
(四)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加大“三农”投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6年全市财政用于农、林、水利的支出达44,632万元,比上年增加6,029万元。投入各类扶贫资金5.96亿元,主要用于扶贫、农业产业化、冬农开发、水利建设、沼气池建设及林权制度改革等。按照中央“惠农政策不能变、已经给农民的实惠不能减”的要求,加大支农投入,抓好山区“五小”水利建设,完成4.2万亩高稳产农田建设和139.71万亩冬农开发。开展了“十万农民培训”、“农业科技入户”、“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农民科技培训。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项目和资金支持,加大对茶叶、林业、橡胶、烟草、咖啡等产业的扶持,带动农村经济较快发展。及时兑付粮食直补250万元、良种补贴515万元、化肥农具综合补贴1,984万元,退耕还林补助836万元。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市级安排专项经费550万元,支持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支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市级财政安排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经费734万元,争取上级专项补助7,055万元,全面推动林产业发展。认真落实苦聪人扶贫项目,整村推进贫困村建设成绩显着,实施整村推进项目325个,消除茅草房31,965户,54个苦聪人整村推进项目全部启动,9个苦聪人易地搬迁项目有8个安置点已基本完工,产业扶贫开发取得新突破。
(五)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继续深化公共支出改革,加大支出结构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积极推进财政各项改革,扩大部门预算编制范围,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全面推进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对国债资金、教育专项资金、扶贫资金、救灾资金等专项资金使用实行跟踪问效,严格资金和项目管理,加强效绩考评和监督检查,确保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依法整顿和规范会计秩序,加强会计执法检查和财务监督管理。
(六)推进和完善财政各项改革,提高财政管理效率。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实行市本级预算“全口径”编制,进一步细化和完善部门预算编制,编制对象延伸到二级预算单位,预算安排重点更加突出,切块配套资金管理进一步规范,预算编制实行“阳光操作”。大部分县(区)进行了部门预算编制改革试点。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工作取得新突破。一是全面启动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全市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启动面达100%。二是国库改革资金范围逐步扩大,市本级及景谷县、江城县、景东县、澜沧县、墨江县先后启动了预算外资金集中支付工作。三是加快电子信息技术支撑平台建设,云南省财政预算执行管理系统在市本级及8个县(区)顺利运行,实现了财政与代理银行互通,为国库改革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平台。
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逐步扩大。出台了《思茅市级单位政府采购资金财政审查暂行办法》,逐渐完善政府采购制度。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法》,设立政府采购专户,规范政府采购程序,采购的范围和规模逐步扩大。
有序推进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工作。为了完整、准确地反映政府收支活动,进一步规范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监督,财政部决定自2007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建立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此次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是建立公共财政预算管理制度的一项基础性、制度性和技术性的重大改革。为确保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会计核算工作能按新的分类科目运行,我市按要求抓好新分类科目的学习培训和预算数据的转换工作。采取以单位为数据转换的基本单位,财政部门审定、汇总、逐级上报的办法,对预算数据进行逐个、逐项转换,完成了全市预算数据转换、审核、汇总及上报工作,实现了新旧科目体系的平稳过渡。新的科目体系更加科学合理,更加有利于人大和社会各界加强对预算编制和执行的监督。
农村税费改革稳步推进。贯彻落实农业税免征政策,38万农户、162万农民直接受益,共减轻农民负担2,797万元。抓好乡镇撤并和乡镇行政和事业编制重新核定工作,撤并乡镇18个,撤并减少乡镇行政机构54个,整合减少乡镇事业机构240个,整合乡镇综合服务中心39个。全面实施“乡财县管乡用”改革,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深化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10县(区)均按要求将人事权和财权统一收归到县(区)管理,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完成全市五保户的重新核查,抓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推行“村账乡管”改革,全市40个乡(镇)实行了农村集体财务与资产“村账乡管”,代管219个村的集体财务。
2006年,全市各级财政部门狠抓增收节支工作不放松,努力争取上级资金,财政收支预算执行情况较好,收支保持了较快增长,财政改革进展明显,财政管理更加规范,县乡财政困难明显缓解,一些历史欠账得到解决。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财政运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是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尚未建立。一方面,“十五”期间的税制调整对财政收入影响较大,取消农业特产税及所得税分享政策对全市财政收入增长影响较大;另一方面,我市经济属典型的投资拉动型,工业对GDP和财政收入的贡献较小,财政收入中非税收入所占比重逐年增大。二是财政支出管理改革面临诸多困难。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和政府采购工作已经起步,但推进中存在较大的阻力和压力,离改革的预期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管理体系任务较重。三是全市的政府外债已进入偿还高峰期,财政面临归还上级财政周转金和归还外债的双重压力。四是我市县乡财政财力总体水平较低,加上历史欠账较多,各种刚性支出增加,县乡财政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平衡的压力仍然较大。五是财政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加以规范和改进,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通过深化财政改革,加快财政发展,逐步加以解决。
三、2007年地方财政预算草案
2007年全市财政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二届四次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财政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增收节支,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强体制创新,优化支出结构,发挥财政职能,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打牢财政增收基础;加大对社会公共领域的投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保工资发放和机构运转等基本支出需要,继续推进财政改革,努力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确保预算平衡,不编赤字预算。根据以上指导思想,建议2007年全市和市本级地方财政收支安排如下(含上级专款预计,下同):
(一)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支草案。2007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安排90,400万元,比2006年增长16%,力争达到1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安排410,130万元,比2006年增长9.5%。
全市地方财政收支预算平衡情况是:一般预算收入90,400万元,上级补助收入313,623万元,上年结余收入3,307万元,调入资金8,500万元,收入总计415,830万元;一般预算支出410,130万元,上解上级支出5,200万元。收支相抵,结余500万元。
全市地方基金预算收支平衡情况是:基金收入5,227万元(比2006年增长9.4%),上年基金结余4,595万元,上级补助收入13,000万元,基金收入总计22,822万元;基金支出19,229万元,比2006年增长28.8%,调出资金400万元,收支相抵,滚存结余3,193万元。
(二)市本级财政预算收支草案。2007年市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安排30,028万元,比2006年增长198.4%;一般预算支出安排79,454万元,比2006年增长9.2%,增长幅度低于全市增幅,主要是考虑了省级专款不可比因素。
市本级财政收支预算平衡情况是:一般预算收入30,028万元,上级补助收入40,235万元,上年结余收入3,867万元,调入资金6,300万元,其他上解收入244万元,收入总计80,674万元;一般预算支出79,454万元,上解上级支出660万元,收支相抵, 结余560万元。
市本级基金预算收支及平衡情况是:基金收入2,366万元,比2006年增长12%,上年基金结余4,532万元,上级补助收入2,400万元,基金收入总计9,298万元;基金支出3,662万元,比2006年增长23.4%,调出资金2,500万元,收支相抵,结余3,136万元。
四、保障重点,提高效益,更好地支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07年,我们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坚持生财、聚财、用财齐抓并举,不断增强财政增收的可持续性、收支结构的合理性、管理行为的规范性和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努力发挥调控职能,为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财政资金安排上,切实保障重点,努力解决难点,集中财力办大事、办急事,解决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促进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较快发展。重点仍然是“三保、两投入、一引导”。即:保工资发放,保机构运转,保社会稳定;加大公共事业投入和加大福利待遇投入;以财政贴息资金、项目前期费等方式,对符合产业政策,具有发展潜力的项目给予重点引导和扶持,积极支持做好项目建设前期工作。除正常的部门项目经费外,今年市级财政预算内安排的重点项目配套资金比上年有较大增长,安排交通项目2,000万元、教育项目2,000万元、扶贫项目1,290万元、“三化”项目1,000万元、文化旅游项目700万元、财政贴息资金3,000万元、茶产业项目1,000万元、水利项目800万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1,000万元、国企改革资金300万元、口岸等基本建设资金2,500万元,支持支柱和骨干产业、基础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一)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促进财政与经济的良性互动。积极争取上级财政建设专项资金,增加对我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投入,统筹运用好各类专项资金和政府信用资金,争取实施更多的国债项目和基建项目。抓好翠云、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365bet最新备用_bte365、景谷3个试点县(区)发展规划的实施,打造县域经济大县、财政强县,带动和促进其他非试点县的共同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公共财政的要求,转变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加强银政、银企合作,用好财政贴息资金,加大招商引资,吸引更多的银行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我市茶叶、林产、矿产、水电四大支柱产业和烤烟、生物资源开发、旅游文化、畜牧水产养殖、流通服务业等骨干产业发展,加快资源开发,大力培植财源,以经济发展带动财政收入的较快增长。
(二)认真落实目标责任,确保全年收支任务的完成。今年全市财政收支任务较重。我们将加强协调配合,分解落实好财政收入任务,严格征管,依法治税,做到税收与非税两项收入并重,落实好各项增收措施,拓展非税收入范围,逐步建立包括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特许经营收入、罚没收入、捐赠收入等非税收入管理体系,建立财政收入较快增长的长效机制。认真研究《云南省关于切实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意见》和“三奖两补”政策,积极向上级争取更多的奖励和补助资金,缓解财政困难,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支持新农村建设,继续抓好涉农改革。继续把支持“三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财政工作的重要内容,安排专项资金,加大农业基础投入,巩固农业基础,落实好各项惠农政策。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社会救助、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积极探索实施对五保户集中供养和“一折通”直接发放补助等新型五保户供养机制。加大对农村公益事业的支持,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农村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深化农村教育体制改革,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做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危房改造工作。加强支农资金管理,整合存量资金,加强资金跟踪问效,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试点改革。
(四)加大支持力度,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积极调整支出结构,安排专项资金,按政策规定兑付住房补贴,今年市级财政安排1,370万元专项资金启动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在职职工住房补贴兑付工作,住房公积金配套比例提高后,财政也相应增加了配套资金。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要积极筹措资金,增加对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广播电视、计划生育、社会保障、再就业等社会事业的投入。加大对“两基”和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支持,提高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改善办学条件。支持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计划生育“奖优免补”等社会公益事业项目的实施。保证用于保障社会稳定和困难群众生活的支出稳定增长,支持平安思茅建设,加大对禁毒和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投入,支持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落实好各项社会保障资金。安排专项资金,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
(五)调整完善管理体制,规范市对县(区)的财政分配关系。根据省对州市的“十一五”财政管理体制,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思茅市对县(区)“十一五”财政管理体制方案》,取消各县(区)收入超收上解制度,从2007年开始执行。贯彻落实好新的财政管理体制,是今年财政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财政收支任务能否落实和完成的关键。为此,我们将加强与税务部门和各县(区)的沟通和合作,搞好调查研究,认真解决好新一轮财政管理体制运行中出现的问题,理顺税收征管和财政分配关系,确保今年财政收入任务的圆满完成。
(六)全面推进各项改革,提高理财水平。按照上级部门的统一部署,全市10县(区)要全面启动和推开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乡财县管乡用”、政府采购等各项改革,加快财政绩效考核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财政管理制度,努力构建预算编制、执行、监督有机衔接、相互分离、互相制约的预算管理新机制,完善公共财政管理体系,进一步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按照省、市的统一布置,加快“金财工程”建设,完成一期建设任务,为财政改革提供技术支撑平台。
(七)认真做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切实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2006年5 月财政部公布了《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标志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为贯彻落实好两个《办法》,财政部要求认真组织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摸清“家底”,核实资产,为科学合理配置、使用、处置资产提供信息支持。资产清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将认真组织做好清查工作,按时汇总上报。在清查的基础上,按照有关部署,加强培训,落实机构和人员,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借助现代信息手段,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信息化水平,推进资产的动态管理,做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
2007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关键的一年,我们将在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帮助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抓好增收节支工作,扎实推进财政改革与发展,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和财政保障能力,促进全市经济较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