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茅市一届人大三次
会议文件(二十)
关于思茅市2005年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和2006年地方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书面)
——2006年2月21日在思茅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市财政局局长 陶磊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思茅市2005年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6年地方财政预算草案提请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查,并请市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05年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5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下,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依法治税、依法理财,努力开源节流,克服了严重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进一步加快了财政发展的步伐,全市财政收支较快增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迈上6亿元台阶,财政改革向前推进,县乡财政困难明显缓解,较好地保障了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支出需要。
(一)全市财政收支预算执行情况。2005年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2,326万元,比年初预算增加6,026万元,增长10.7%,比2004年决算数增加11,633万元,增长22.9%(同口径增长29.6%)。其中:税收收入完成45,115万元,比2004年决算数增长17.5%;非税收入完成17,211万元,比2004年决算数增长40%,增收额已占到一般预算收入增收额的40%。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90,364万元,比年初预算数增加25,880万元(同口径含上级专款,下同),增长9.8%,比2004年决算数增加41,377万元,增长16.6%。财政收支均超额完成了市一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增长目标。
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支平衡情况是: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2,326万元,上级各项补助收入224,439万元,上年滚存结余9,772万元,调入资金3,187万元,收入总计299,724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90,364万元,上解省级支出5,175万元,收支相抵,年终滚存结余4,185万元。扣除结转下年安排的各项支出3,604万元,实际净结余581万元。2005年市级和各县(区)都实现了当年财政收支平衡,但墨江、镇沅、西盟三个县仍有历年滚存财政赤字1,384万元。结余资金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部分上级专款和国债补助资金下达较晚,当年难以形成支出,需要结转2006年按规定用途安排使用。
全市地方基金预算收入完成3,066万元,比年初预算增加522万元,增长20.5%,比2004年决算数减少207万元,下降6.3%;地方基金预算支出完成23,613万元,比年初预算数减少266万元,下降1.1%,比2004年决算数增加12,311万元,增长108.9%,主要是上级专款增加较多。
全市地方基金预算平衡情况是:地方基金预算收入3,066万元,上年结余3,470万元,上级补助收入20,431万元,收入总计26,967万元;基金支出23,613万元,调出资金217万元,收支相抵,基金结余3,137万元。
(二)市本级地方财政收支预算执行情况。2005年市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834万元,比年初预算增加2,705万元,增长65.5%,比2004年决算数增加2,975万元,增长77.1%。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834万元,比2004年决算数增长121.5%;非税收入完成5,000万元,比2004年决算数增长65%。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完成52,204万元,比年初预算数增加6,399万元,增长14%,比2004年决算数增加3,159万元,增长6.4%。市本级的支出增幅远低于全市及县级的平均增长水平。
市本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支平衡情况是:市本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834万元,上级各项补助收入224,439万元,上年滚存结余9,392万元,调入资金1,960万元,下级上解收入13,152万元,收入总计255,777万元;市本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52,204万元,补助下级支出193,379万元,上解省级支出5,179万元,收支相抵,年终滚存结余5,015万元,扣除结转下年安排的各项支出3,504万元,净结余1,511万元(其中:结余中考虑了弥补县级历年赤字1,431万元的因素)。
市本级基金预算收入完成1,184万元,比年初预算增加744万元,增长169.1%,比2004年决算数增加777万元,增长190.9%;地方基金预算支出完成2,510万元,比年初预算数增加923万元,
增长58.1%,比2004年决算数增加1,794万元,增长250.6%。
市本级基金预算平衡情况是:地方基金预算收入1,184万元,上年结余3,392万元,上级补助收入986万元,收入总计5,562万元;基金支出2,510万元,收支相抵,基金结余3,052万元。结余资金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部分上级专款下达较晚,当年难以形成支出,需要结转2006年按规定用途安排使用。
2005年全市财政收支预算执行情况,总体上讲是比较好的。主要特点和原因:一是全市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经济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财税部门加强对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的管理,地方财政收入实现较快增长。二是财政各项改革向前推进,财政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三是积极向上级汇报反映情况,努力争取各项资金。2005年上级对我市的各项转移支付补助和各种专款投入比上年净增5.3亿元。四是加大了县乡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县乡财政困难得到缓解,保工资、保运转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二、深化改革,加快发展,财税工作迈上新台阶
2005年,按照市委的部署和市人大一届二次会议的决定,全市财税部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在抓好收入任务的落实、加强收入组织工作,稳步增强财政实力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大力优化支出结构,资金重点向“三农”和事关群众利益、基层稳定的领域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继续深化财税改革,强化监管,规范收支行为,着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积极争取和筹措资金,增加投资,促进经济发展。我市经济发展和财政增收需要靠投资拉动。财政部门多方筹措和争取基本建设资金、国债资金、支农资金、扶贫资金和企业改革资金,并运用财政贴息等手段,引导社会资金和信贷资金参与经济建设,支持全市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国有企业改革和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加大对林、茶、畜牧等优势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拉动经济增长,促进财政增收。2005年累计向中央和省级争取各种专项资金77,689万元,比上年增加22,198万元。其中:基本建设资金7,886万元,农业、林业、水利和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资金15,471万元,国债资金16,736万元,基建信用资金3,585万元,扶贫资金21,605万元,教育专项资金7,937万元等,有力支持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2005年全市基本建设支出10,394万元,比上年增长25.3%,一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得到支持。认真贯彻落实“三农”政策,加大农业投入,增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农村税费改革步伐,认真做好农业税减免工作,落实涉农转移支付资金,及时兑付各项涉农补贴。2005年财政用于农业、林业、水利的支出38,603万元,比上年增长18.1%,通过加大投入,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林业、茶产业、畜牧业、生物资源等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逐步形成;认真贯彻实施市委提出 “整合资金、整村推进”的扶贫战略,累计向上级部门争取扶贫资金21,605万元,市级安排扶贫资金1,200万元,大力推进整村扶贫,全市10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4万低收入人口巩固了温饱;全市筹措和投入304万元资金,支持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改革。以景谷、翠云、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365bet最新备用_bte365县域经济发展扶持县为重点,配合有关部门认真做好县域经济项目规划的审核上报工作,向省政府推荐重点扶持项目13个,争取资金530万元,有序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和财源建设,增强财政发展后劲。
(二)落实增收措施,加强收入征管,确保实现财政增收目标。在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完善制度和加强征管,促进财政收入稳定增长。2005年,全市经济和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较快增长,支柱和骨干产业进一步得到加快发展,企业经济效益好于往年,为财政增收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经济发展关联度较高的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城建税等主体税种均实现了较快增长。财税部门按照年初人代会确定的年度财税工作目标,加强调查研究和沟通协调,及时分解落实收入任务,在预算执行中适时对收入入库情况进行动态分析,及时解决收入征管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抓好收入进度。各级税务部门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税收政策,依法加强征管,加强重点税源监控和纳税户的清理核查,加大清缴陈欠税款的力度,保证了税收收入的稳定增长。各级财税和相关职能部门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出台的规范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管理、依法收缴国有资本收益和转让收入及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收入、全面恢复征收水资源费、开征地方教育费附加等多项财政增收措施,规范收入征管,积极挖掘增收潜力,非税收入增长较快,管理进一步加强。其中:水资源费、国有资产经费收益等分别比上年增长109.5%和287.1%。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征管制度的不断健全完善,全市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增幅较大、结构优化,收入进度比较均衡,超额完成了全年财政收支任务,地方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
(三)统筹兼顾,加大财政公共投入,促进平安和谐社会建设。按照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努力增加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社会公益事业的投入,加强薄弱环节,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加大社会保障投入,积极促进再就业。全市共投入再就业资金1,625万元,6,167名下岗失业人员享受再就业培训等优惠政策;认真做好小额贷款担保和贴息工作,为981名下岗失业人员提供担保,贷款1,877万元;加强社会保险基础管理工作,巩固和完善五费统征,市级和翠云区启动了事业单位失业保险征收工作;加大低保投入,保障标准由140元提高到145元,将符合条件的城市居民35,929人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共投入低保资金3,536万元,实现了“应保才保、应保尽保”;及时拨付救灾救济资金2,715万元,加强资金的安全管理,确保了灾民的及时救助和灾后的恢复重建。二是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市级分三步实施住房分配货币化,2005年核实兑现303名离休人员住房补贴335万元,退休职工住房补贴746万元。三是着眼稳定,加大政法部门基础投入。全市公检法司支出20,254万元,比上年增长28.7%。全市共向上级争取政法补助专款5,300万元,落实中央政法补助专款配套资金409.47万元,多渠道筹措禁毒经费3,624万元,支持了禁毒人民战争;积极做好三个强制戒毒所建设的前期工作,在上级基础设施建设补助经费未到前,贴息贷款启动三个强制戒毒所的扩建、新建项目。通过加大投入和中央政法补助专款项目的实施,使全市政法部门的办案装备、办案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四是继续加大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投入,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2005年全市教育支出62,171万元,比上年增长5.6%。实施“科教兴思”战略,积极推进“两基”进程,巩固“普六”、“普九”工作;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项目的实施,切实解决农村贫困学生就学问题;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全市151,815名农村贫困生得到了免费教科书资助,对困难学生给予了生活补助。支持计划生育事业,市级财政筹措资金795万元,其中:292万元用于农村计划生育“奖优免补”政策的实施,按照人均1.5元安排计划生育事业经费383万元,促进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全市财政投入科技(科普)资金1,442万元,比上年增长18.5%,加大科普宣传和农村适用技术培训,扶持科技示范项目,带动全市热区生物产业的发展。以文化产业和文化体制改革为重点,加大对公益性科学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投入,增加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继续支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推进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医疗卫生支出25,654万元,比上年增长21.6%。配合有关部门深化公共卫生体制改革,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加大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市级预算安排卫生专项经费550万元,投入艾滋病防治资金622万元,确保了工作的顺利开展;继续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贫困农民医疗救助的经费补助和基金管理工作,试点县参保人数305,599人,中央、省补助资金371万元,市级配套61万元,县级配套61万元,切实解决农村贫困人群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市级安排专项资金100万元,支持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项目。
(四)积极争取转移支付资金,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基层财政困难得到明显缓解。县乡财政困难问题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省财政结合中央的精神,出台了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一揽子政策,印发了《云南省关于切实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意见》及其配套政策措施,一是运用财税、金融等政策手段和在资金补助上,对县级财政实行分类指导政策,支持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二是规范和完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推进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实行“乡财县管乡用”。三是清理、整合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四是建立和完善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激励约束机制,实施“三奖两补”政策。经过多次反映,努力争取,2005年省财政给予我市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和“三奖两补”奖励补助为20,997万元,总量比上年增加13,646万元,增加1.86倍,我市的补助总额占全省转移支付总额的十分之一强一点,争取资金的效果是较好的。转移支付资金由省财政直接分配到各县(区),各县(区)的财政困难状况得到有效缓解,保工资和保运转的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五)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继续深化公共支出改革,加大支出结构调整力度,优化财政支出。积极推进财政各项改革,扩大部门预算编制范围,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推进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加大政府采购工作力度;本着“节支即增收”的理财思想,强化节约意识和效益观念,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有关规定,严格控制“人、车、会、话、网”等一般性支出;加大对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跟踪问效力度,严格资金和项目管理,加强对财政资金的效绩考评和监督检查,提高管理水平。国债资金、教育专项资金、扶贫资金、救灾资金项目实行跟踪问效管理制度,加强监督检查,项目资金管理使用实行全程监控管理,确保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依法整顿和规范会计秩序,加强会计诚信建设和会计监督,加强财政财务管理,强化对预算外资金的“统筹”管理。
(六)积极稳妥推进财政各项改革。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是当前财政支出预算管理改革的三个重要方面,是加强财政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三大手段。在财政预算管理中,部门预算是基础,政府采购是工具,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保证。2005年市本级全面启动了各项财政改革,一是继续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市本级全面推行部门预算编制改革,涉及市本级84个部门、152个单位,制定了《思茅市市本级基本支出预算管理暂行办法》等多个管理办法和规定,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年初预算的编制及管理。二是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市本级及景谷县、江城县全面推开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翠云、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365bet最新备用_bte365、镇沅、西盟四个县(区)也相继启动了改革工作。三是进一步建立完善管理制度,政府采购工作成效明显。2005年全市实际完成政府采购总额10,511万元,采购规模首次突破亿元关,比上年增长50.7%,节约资金1,247万元,节约率为10.6%。四是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全市除翠云区、景谷县按2%的税率征收农业税外,其余8个县农业税已实行免征政策,广大农户从中直接受益。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试点改革向前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得到加强,县乡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乡财县管”财政管理方式改革试点正式启动。
2005年,全市各级财政部门狠抓增收节支工作不放松,努力争取上级资金,财政收支预算执行情况较好,收支保持了较快增长,财政改革进展明显,财政管理更加规范,县乡财政困难明显缓解,一些历史欠账得到解决。在充分看到财税工作取得的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由于思茅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较低,县乡之间、城镇与农村之间的公共服务能力差距较大,财政管理中还存在“越位”和“缺位”现象;2005年虽然缓解了一些县乡财政困难,但历史欠账较多,县乡财政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平衡的能力仍然较弱;财政管理制度日益健全,但从审计部门揭示的情况看,财政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加以规范和改进,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政府债务负担沉重,进入了还债高峰期,债务风险增大,加重了财政支出压力。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将通过深化财政改革,加快财政发展,不断改进和逐步解决。
三、2006年地方财政预算草案
根据我市财政发展总体思路,在认真分析、预测全市经济形势的基础上,我市2006年财政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市委一届四次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财政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增收节支,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强体制创新,优化支出结构,发挥财政职能,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打牢财政增收基础;加大对社会公共领域的投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保工资发放和机构运转等基本支出需要,继续推进财政改革,努力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确保预算平衡,不编赤字预算。根据以上指导思想,按照“统筹兼顾、积极稳妥,打足各项收入,财政收入略高于GDP增幅”的原则,建议2006年全市和市本级地方财政收支安排如下:
(一)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支草案。2006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安排71,371万元,同口径比2005年增长1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安排308,210万元,比2005年增长6.1%。
全市地方财政收支预算平衡情况是:一般预算收入71,371万元,上级补助收入234,437万元,上年结余收入4,185万元,调入资金3,935万元,收入总计313,928万元;一般预算支出308,210万元,上解上级支出5,207万元。收支相抵,结余511万元。
全市地方基金预算收支平衡情况是:基金收入2,657万元,上年基金结余3,137万元,上级补助收入19,500万元,基金收入总计25,294万元;基金支出21,250万元,调出资金887万元,收支相抵,滚存结余3,157万元。
(二)市本级财政预算收支草案。2006年,市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安排7,500万元,比2005年增长9.7%;一般预算支出安排56,374万元,比2005年实际支出数增长8%。
市本级财政收支预算平衡情况是:一般预算收入7,500万元,上级补助收入32,825万元,上年结余收入5,015万元,调入资金2,710万元,其他上解收入9,354万元,收入总计57,404万元;一般预算支出56,374万元,上解上级支出630万元,收支相抵, 结余400万元。
市本级基金预算收支及平衡情况是:基金收入630万元,上年基金结余3,052万元,上级补助收入1,010万元,基金收入总计4,692万元;基金支出1,110万元,调出资金500万元,补助下级支出171万元,收支相抵,结余2,911万元。
2006年全市地方财政收支的安排,充分预计了我市国民经济将保持稳定较快增长和上级财政将继续增加我市的各项转移支付补助等有利条件,同时,也充分预计了我市经济发展中尚有一些不确定因素以及经济性、政策性减收因素较多的实际,如今年将全面取消农业税、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经济发展进入平稳期、财政增收主要靠投资拉动,利税增长的空间减小等,因此是积极稳妥和切实可行的。
四、保障重点,提高效益,更好地支持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2006年,我们将按照市委的部署和市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财税工作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记执政为民的宗旨,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生财、聚财、用财齐抓并举,不断增强财政增收的可持续性、收支结构的合理性、管理行为的规范性和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努力发挥调控职能,为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起好引导和调节作用,切实保障重点,努力解决难点,加强薄弱环节,努力缓解财政困难,进一步提高基层公共服务能力,解决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促进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较快发展,支持全市“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
(一)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促进财政与经济的良性互动。积极争取上级财政建设专项资金,运用财税手段,努力扩大投资,推动全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发展质量,实现财政与经济的相互促进。抓住省委、省政府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机遇,认真研究和贯彻落实好《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及各项配套政策措施,争取上级增加对我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投入,统筹运用好各类专项资金和政府信用资金,争取实施更多的国债项目和基建项目;抓好翠云、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365bet最新备用_bte365、景谷3个试点县发展规划的实施,打造县域经济大县、财政强县,带动和促进其他非试点县的共同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公共财政的要求,转变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方式,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加强银政、银企合作,利用好财政贴息资金,吸引更多的银行资金和社会资本投入经济建设,确保投资较快增长;围绕林产、矿产、水电、茶叶四大支柱产业和烤烟、生物资源开发、旅游文化、畜牧、流通服务业等优势骨干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资源开发,大力培植财源,不断寻找新的收入增长点,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有序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把自然资源优势转变为商品经济优势,增强内生财力,减轻和缓解财政困难。严格执行税费征管的有关政策规定,依法治税,做到税收与非税两项收入并重。加强与税务等部门协调配合,严格对重点税源的监控,加大稽查力度,强化征管责任,严格执行征收制度;加强非税收入征管,进一步落实好已出台的增收措施,有序拓展非税收入范围,逐步建立包括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特许经营收入、罚没收入、捐赠收入等非税收入管理体系,严格执行行政事业性收费“收支两条线”管理的有关规定。
(二)调查研究,争取资金,进一步缓解县乡财政困难。按照《云南省关于切实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意见》,深入调查研究,认真研究“三奖两补”政策,领会政策实质,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增加税收收入,精简机构和财政供养人员,争取更多的奖励和补助资金。结合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工作,进一步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和制度,在2005年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365bet最新备用_bte365县进行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市推开“乡财县管乡用”改革,实行“以乡(镇)为独立核算主体,预算共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乡镇财政管理方式,由县级财政主管部门直接管理并监督乡(镇)财政收支,有效解决乡镇财政困难。
(三)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抓好涉农改革。继续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财政工作的重要内容,按照“少取、多予、放活”的原则,保持惠农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加快农村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加强农业基础,积极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给予支持,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重点支持乡、村两级基层组织建设和山、水、林、田、路建设,依托资源优势,积极培育林业、水电、生物资源开发创新、矿产四个支柱产业和旅游文化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商品流通业几个重点,打牢增收基础;加大“整村推进”、易地扶贫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等扶贫开发项目;加强支农资金管理,整合存量资金,加强资金跟踪问效,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继续完善和实施好各项涉农补贴制度,使各项资金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按照中央的要求和全省第四次农村税费改革工作会议的各项部署,全面取消农业税,落实好各项新的改革措施,积极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试点改革,保障“三个确保”目标的实现。
(四)加大支持力度,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积极调整支出结构,增加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工资收入;市级财政安排967万元资金,全部兑付完市级退休人员住房补贴。继续筹措和安排资金,增加对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广播电视、计划生育等社会事业的投入。加大对“两基”和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支持,提高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改善办学条件;支持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计划生育“奖优免补”等项目的实施。保证用于保障社会稳定和困难群众生活的支出稳定增长。积极筹措安排政法经费,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支持平安思茅建设;加大对禁毒和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投入,重点投向禁毒和防治艾滋病斗争第一线。支持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保障预算单位离退休人员经费和国有企业离退休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的基础上,着力落实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安排专项资金,继续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并提高财政补助标准。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财政部门要积极筹措资金,把增加就业机会、支持下岗人员实现再就业,缩小城乡、地区、社会成员、部门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和做好移民工作作为构建和谐社会重要工作认真抓好。
(五)调整完善财政体制,进一步规范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财政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的基础性和制度性条件,财政管理体制的科学性、规范性和稳定性,对于促进和加强财政管理、提高财政管理水平、缓解财政困难具有重要作用。今年省对下将执行新的“十一五”财政管理体制,但调整变动不大,对补助地区来讲,其主要调控手段仍然是通过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来解决市县乡财政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财政体制的调整和完善,是今年财政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全市财政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结合我市和农村税费改革的实际,从缓解财政困难的高度,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市对县、县对乡镇的财政管理体制。2006年,省、市将继续加大对财政困难县乡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提高基层政权运转保障能力;要实施好“三奖二补”等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政策措施,加强对省级专款切块到县改革试点工作的跟踪问效,巩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缓解县乡财政困难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六)更新理财思路,推进机制创新,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理财观念和工作思路,改进工作作风,按照建设公共财政体系的要求,推进财政改革与发展,实现财政管理和理财思路的根本性转变。财政资金重点用于“三保、两投入、一引导”。“三保”,即:保工资发放,保机构运转,保社会稳定。“两投入”,即:加大公共事业投入和加大福利待遇投入。“一引导”,即:以财政贴息资金、项目前期费等方式,对符合我市产业政策,具有发展潜力的项目给以重点引导和扶持,积极支持做好项目建设前期工作。
深化财政改革,很抓各项财政管理制度的落实,不断创新管理机制,完善公共财政管理体系。一是全面深化部门预算改革。按照“公开、透明、规范、细化”的部门预算编制改革的原则和人大、审计部门的要求,2006年部门预算编制改革进一步深化,预算编制将实现“全口径”预算,即把所有的财政性收支项目包括各种罚没收入、行政性收费收入、专项收入、基金收入及预算外收入等非税收入编入部门预算列收列支,保证部门预算的完整性,避免年终预算调整数额过大。同时,为了适应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需要,部门预算编制延伸到二级预算单位和所有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单位。二是积极推进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工作。在市本级全面推开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和部分县进行改革试点的基础上,2006年要本着“效率优先”的原则,统一改革办法,在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取得新的进展。未启动改革的四个县,2006年要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全面启动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工作。三是继续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真正做到“收支脱钩”、“收缴分离”,增强政府调控能力。四是加强和规范政府采购工作,将政府采购纳入法制化轨道。五是推进财政绩效考核机制建设,加强财政资金监管。加快建立财政绩效考核机制,探索、设立较为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加大对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绩效考核,为改进预算管理提供依据,努力实现财政资金效益最大化。六是大力节约财政资金。坚持“两个务必”,突出效益,确保重点,勤俭节约办一切事业;严格项目资金申报管理,从源头上控制成本,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对二次分配资金的跟踪检查,促使专款及时足额落实到项目,专款专用;坚持从严控制财政供养机构和人员,完善机关事业单位会议、车辆等经费管理制度,探索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新机制,降低行政管理成本,促进节约型机关建设。
(七)高度重视债务问题,建立健全偿债机制。我市政府债务已进入还款高峰期。根据各项目的贷款协议测算,仅政府外债每年应偿还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本息约1,100万元人民币,还本付息管理工作任务较重。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对政府性外债和其他债务的还本付息工作务必予以高度重视,严格按照“谁用款谁还债”的原则和项目实施之初签署的转贷协议,及时足额归还项目本息,增强风险意识和偿债意识,克服“重借轻还”的思想。摸清债务情况,落实责任,从严控制新增债务,建立健全偿债机制。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们将认真贯彻市委一届四次会议精神,按照市人大本次会议确定的工作目标和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财政改革与发展,努力奋斗,做大经济和财政“蛋糕”,不断提高财政保障能力,促进全市经济较快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