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茅市一届人大二次
会议文件(十九)
关于思茅市2004年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和2005年地方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书面)
市财政局局长 陶 磊
2005
年3月22日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报告思茅市2004年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5年地方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查,并请市政协委员、特邀人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4年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4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市政协的监督下,全市各级财税部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市一届党代会、人代会精神,以撤地设市为新起点,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发挥职能作用,科学理财,规范管理,推进改革,狠抓增收节支,为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圆满地完成了市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财政收支任务。
(一)全市地方财政收支预算执行情况
全年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88,735万元(含上划中央增值税、消费税、所得税),按可比口径(扣除取消除烟叶外的农特税及降低一个百分点的农业税后比较,下同)比上年增收18,315万元,增长24.3%,其中:上划中央增值税、消费税和所得税收入39,033万元,比上年增收8,556万元,增长28.9%;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0,693万元,比上年增长23.7%,增收9,759万元,主要收入项目实现较快增长,增值税、营业税等增收较多。完成基金预算收入3,273万元,比上年下降32.8%,减收1,595万元,主要原因是农特税取消后附加收入减少(详见附表一、二、三、四)。
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支出260,289万元,比上年增支36,963万元,增长16.6%,其中:一般预算支出248,987万元,比上年增长14.4%,增支31,285万元(详见附表五、六)。基金预算支出11,302万元,比上年增长101%,增支5,678万元。一般预算支出增支的主要原因:一是2003年10月调资和下半年增加边疆补贴2004年多补部分增支。二是省财政为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加大了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补助资金形成的增支。
2004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资金来源总计259,636万元,财政一般预算资金运用总计254,381万元,收支相抵后结余5,255万元,扣除结转下年安排的各项支出,实际净结余175万元。2004年市级和各县(区)都实现了当年财政收支平衡,但墨江、镇沅、澜沧、孟连、西盟五个县仍有历年滚存财政赤字2,773万元(详见附表七、八)。
(二)市本级财政收支预算执行情况
2004年市本级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859万元,比上年增长7.7%,增加276万元,基金预算收入407万元,比上年下降27.8%,减少157万元。市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49,045万元,比上年增长17%,增加7,137万元,基金预算支出716万元,比上年增长131.7 %,增加407万元。
2004年市本级财政一般预算资金来源总计56,956万元,财政一般预算支出49,045万元,上解上级支出601万元,结转下年安排的支出5,060万元,收支相抵,净结余2,250万元。市级净结余较大的主要原因是各县财政结余赤字相抵后,仍有历年赤字2,075万元,为了避免全市决算汇总后净结余出现赤字,市本级需要留有一定结余作为弥补,弥补后全市实际仅有净结余175万元。
二、2004年财政工作情况
(一)发展经济,依法理财,保持财政收入的较快增长
1.努力扩大投资,促进经济发展。投资的扩大确保了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推动了经济发展和财政增收。各级财政部门多方筹措和争取基本建设资金、国债资金、支农资金、扶贫资金,并运用财政贴息等手段,引导社会资金和信贷资金参与经济建设,支持全市基础设施、基础产业、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和加快城镇化进程。2004年累计向中央和省级争取支农资金3亿余元,市级预算安排2,000万余元,县(区)投入897万元,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2,699万元。通过加大农业投入,增强了农业基础地位,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三农”政策深入人心。林业、茶产业、畜牧业、生物资源等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逐步形成,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及时足额将粮食直补资金和粮食作物良种补贴783万元兑现到农户,从而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积极创新扶贫工作机制,积极推进“整合资金、整村推进”的开发式扶贫,全年投入扶贫资金14,963万元,用于安居工程、以工代赈、扶贫重点村、安居温饱村和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家庭奖优免补等。当年向省级争取国债资金3,217万元,省级信用贷款建设资金6,522万元,基本建设资金8,313万元(其中:争取上级基建资金2,151万元),保证了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需要。2004年固定资产投资的较快增长,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财政增收。
2. 以景谷、翠云、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365bet最新备用_bte365县域经济发展扶持县为重点,配合有关部门认真做好县域经济项目规划的审核上报工作,三个县的规划经省财政厅组织专家评审,向省政府推荐重点扶持项目13个,有序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和财源建设,增强财政发展后劲。
3.积极挖掘增收潜力,落实增收措施。严格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出台的规范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管理、依法收缴国有资本收益和转让收入、全面恢复征收水资源费等多项财政增收措施,取得初步成效。征收水资源费1,341万元,土地有偿使用收入1,008万元。
4.从严依法治税治费。加强征管和稽查力度,堵塞跑冒滴漏。加强收入组织工作的领导,落实财政收入、平衡目标考核责任制和收入上台阶考核奖励办法,充分调动各县(区)发展经济,增加收入的积极性,各项主体税种均保持了较高增幅。
(二)积极汇报反映,争取省财政的大力支持
2004年省财政给予我市的各项转移支付补助和专项补助是历年最多的一年。争取到上级补助后及时全额拨付到县级,有效缓解了县乡财政运行困难。
(三)保障公共支出需要,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1.保障工资发放、机构运转。积极调整理财思路,加大对县乡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帮助困难县保工资、保运转。
2.加大社保、政法部门投入。通过地方预算安排和积极争取中央、省财政支持,共投入社会保障补助资金4,354万元,比上年增长12.8%,保证“两个确保”、“一个低保”的资金需要,做到了应保尽保;全年共投入再就业资金791万元,发放再就业优惠证4,569人,支付职工安置经费182.8万元,确保了再就业和企业改制工作的顺利进行。出台了市级住房补贴政策,并先在离休人员中兑现住房补贴。公检法司部门支出15,740万元,比上年增长27%,确保了社会稳定的资金需要。2004至2006年,是中央政法补助专款实行项目管理的第二个规划期,财政部门完成了中央政法补助专款项目规划的编制和2004年新增中央政法补助专款项目785万元资金的分配拨付工作,市、县(区)财政按规定安排了相应的配套资金,政法部门的装备水平和执法条件进一步改善。
3.确保重点投入,积极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按照社会事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逐年加大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投入。实施“科教兴思”战略,继续增加科教投入。教育支出58,880万元,比上年增长18.2%,积极推进“两基”进程,支持“普六”、“普九”工作和中小学危房改造,完成“农村寄宿制学校”的项目规划工作,加快边境学校的建设步伐,改善了办学条件。科技支出1,217万元,比上年增长8.4%,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扩大农村适用技术培训规模,选择扶持科技示范项目,带动全市热区生物产业的发展。文体广播事业支出9,507万元,比上年增长39%。以文化产业和文化体制改革为重点,支持边疆文化长廊和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和民族文化精品工程,加强了重点文物保护;支持了体育场馆、广电大楼(转播中心)的建设和云南省第六届农民运动会的举办。加大对计划生育事业的投入,计划生育事业支出4,444万元,比上年增长46.5%,实行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奖励政策。医疗卫生支出21,090万元,比上年增长24.6%,配合有关部门深化公共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加大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推进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2004年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参保人数258,119人,各级财政配套补助资金238.4万元,切实解决农村贫困人群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四)加强公共支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财政部门本着“节支即增收”的理财思想和“厉行节约,制止浪费,提高效益”的支出原则,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有关规定,严格控制“人、车、会、话、网”等一般性支出。继续深化公共支出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重点支出。推进财政各项改革,扩大部门预算编制范围,推进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加大政府采购工作力度,完善预算管理制度,从严安排财政预算资金,提高年初预算资金到位率。
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跟踪问效、绩效考评和监督检查,严格资金和项目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全市开展了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大检查,严格执行有关管理制度,国债资金、扶贫资金项目实行跟踪问效管理,项目资金使用实行全程监控管理,加强优抚安置和救灾资金的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和资金的安全有效。继续抓好澜沧、孟连、西盟和江城四县第一期边境学校建设的支出绩效考评工作,按照“二期贫困县义务教育工程”项目资金使用办法,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保证项目按规划实施,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五)抓住关键环节,积极推进财政各项改革
1.继续推进部门预算改革。本着先试点,逐步推开的原则,在2003年和2004年试点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了各项管理办法、制度和标准,为2005年市本级全面推行部门预算编制改革做好了各项准备工作。
2.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稳步推进。2004年市本级5个部门35个单位,景谷、江城两个试点县正式启动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通过改革试点,简化了资金拨付环节,提高了基层单位用款效率,更新了预算单位用款观念,硬化了预算约束,有效回笼了财政国库资金,提升了财政管理水平。
3.全面贯彻落实“收支两条线”管理改革。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收支两条线”的各项政策和规定,加大了对部门、单位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的监督检查力度。对市级有关单位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情况开展了全面的清理检查,加强了对非税收入的财政管理和票据审验核查工作,强化了对预算外资金的“统筹”管理。
4.政府采购工作取得成效。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政府采购制度,采购范围、采购规模逐步扩大。全市政府采购预算总额7,802万元,实际完成政府采购总额7,180万元,比上年增加4,060万元,采购节约资金622万元,节约率7.97%。
5.第一阶段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顺利完成,农村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取得新的突破。做到了“三个确保”,达到了“减轻、规范、稳定”的改革要求,实现了“村村减负、户户受益”的改革目标。认真开展了涉农收费的专项治理,及时传达落实全省第三次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精神,贯彻执行了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和农业税税率降低一个百分点政策,减收农业税722万元,减收农业特产税1.2亿元,使农户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及时分配落实了各项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建立健全了管理制度。
(六)建立有效财政监督管理机制,加强财政财务管理
紧紧围绕财政增收节支,全面贯彻落实《会计法》和《云南省会计条例》,整顿和规范会计秩序,加强会计诚信建设、会计监督和单位会计基础工作,加大《会计法》执法检查力度;抓好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全面提高会计管理水平。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若干意见》及有关政策,加强企业和单位财务管理的财政监察、会计监督和绩效考核;认真研究我市企业国有资产战略性重组和股权结构的调整,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国有资本从一般性竞争领域退出,做好改制企业资产评估和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备案管理工作,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
(七)全市财政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济总量小,财源“散、小、弱”,财政收入结构不尽合理,制约了财政收入的较快增长。
2.各项财政改革在推进过程中面临一定阻力,还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财政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加以规范和改进。
3.政府债务负担沉重,进入了还债高峰期,债务风险增大,加重了财政支出压力。
4.县乡财政困难虽然得到一定缓解,但历史欠账较多,财政供养人口和刚性支出不断增加,公用经费保障水平较低,财政困难问题仍比较突出。
三、2005年地方财政预算草案
按照中央、省财政工作总体思路,2005年全市预算安排和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省委七届六次全会、市委一届三次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科学理财,规范管理,推进财政改革,提升财政管理工作水平。继续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发挥公共财政职能,引导投资,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打牢财政增收基础,强化财税监管,确保财政收入任务的完成。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确保工资发放和机构正常运转等基本支出需要,着力解决县乡财政困难。加强支出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工作思路,坚持“三保两支持”的原则, 2005年地方财政预算安排的意见:
(一)全市预算收支安排
2005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安排56,300万元,按可比口径(预计农业税政策性减收因素影响收入2,500万元),比上年实际完成数增长16%。基金收入2,544万元,比上年下降22%,减少719万元,主要原因是农税附加收入减少。
2005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资金总来源210,865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56,300万元,上级补助136,969万元(不含专款,下同),上年转入今年安排5,255万元,调入资金12,341万元。
按照资金来源情况和收支平衡的原则,2005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安排210,830万元,比上年增长4.1%,增加8,286万元,预算结余35万元。基金预算支出3,443万元,比上年增长2.3%(主要项目安排情况详见附表九)。
(二)市本级预算收支安排
2005年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安排4,129万元,比上年实际完成数增长7.2%。其中:罚没收入2,100万元,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300万元,水资源费收入1,000万元。市本级要完成收入任务,重点要抓好烟草行业的税收及水资源费、土地有偿出让收入、罚没收入和行政性收费收入等非税收入的征管。
2005年市本级财政资金总来源45,805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4,129万元,上级补助收入20,497万元,上年净结余2,250万元,调入资金11,719万元(其中:向上级争取天保资金5,800万元,努力争取其他补助3,500万元),预计省财政年终决算补助1,000万元,其他资金960万元。当年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安排45,805万元,比上年增长8.2%,增加3,445万元(其中:基本支出18,034万元,项目支出27,321万元,预备费450万元),收支平衡。
(三)市级预算安排的主要特点
1.较大幅度提高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公用经费标准,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基本支出资金需要,进一步规范预算执行。
2.打足预算,推进部门预算管理改革,提高了年初预算的资金到位率。
3.体现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确保全市重点项目资金需要。如:交通建设资金2,000万元,教育专项资金1,500万元,扶贫专项资金1,200万元,“三化”项目扶持资金1,000万元,项目前期经费1,000万元和财政贴息资金2,400万元,第七届茶叶节经费300万元等大项目的支出。支持了武装部、司法所建设,解决了部分单位的基建资金缺口,保持了对其他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力度。
4.虽然2005年预算编制收支平衡,但是市本级预算安排较紧,由于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和实施住房补贴等增加开支较多,财政支出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四)2005年预算安排的说明
预算安排是做好一年财政工作的先决条件,但今年预算的安排还存在不明确的特殊因素,如:8 个县取消农业税和2个县降低农业税税率,农业税收入预计将减少2,500万元;天然林保护工程五年计划2003年已经完成,“天保”工程财政转移支付补助2004年省财政继续补助了一年,今年的具体情况尚不明确;已打入预算,需要努力向省政府、省财政争取的一部分补助还不确定;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今年省财政将继续加大对县乡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具体方案尚不明确。对于以上几方面因素的具体情况和收支预算执行造成的影响,我们将及时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并进行相应的预算调整。
四、求真务实,扎实工作,确保完成2005年财政工作任务
(一)坚持做大财政“蛋糕”,确保财政收入较快增长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不断培育壮大财源,是解决财政困难的根本途径。要围绕农民增收、工业增效、财政增长、后劲增强、富民强市的目标,按照市委确定的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和政策措施,发挥比较优势,创造竞争优势,突出重点产业,积极筹集资金,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构建城乡统筹共进、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抓好三个县域经济发展重点扶持县的工作,带动其他非试点县发展。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加大项目前期投入力度,运用财政贴息、银政合作等方式,利用金融资金,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支持经济发展方面的宏观调控职能和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到交通、城建、旅游等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水电、林产、生物资源开发、矿产、畜牧、烤烟等优势产业。培植一批经营规模大、产品附加值高、带动辐射作用明显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龙头企业;以林纸、林板、林化、林下资源开发为重点,加大林产业建设力度,引导林业企业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扩大林产品生产规模,做大林业支柱产业;把矿产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引进大企业加快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打造经济增长新亮点;将丰富的水能资源充分开发利用,加快转化为经济和产业优势,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通过以上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快速增长,为财政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二)强化税费征管,做到应收尽收
严格执行税费征管的有关政策规定,依法治税,做到税收与非税两项收入并重。积极探索建立新型非税收入管理体制,落实好去年省政府出台的各项财政增收措施。加强对重点税源的监控,抓好重点工程、烤烟、矿业、水资源等各项税费的征管。加强“收支两条线”管理,巩固和拓展财政增收空间。清理税收优惠政策,加大稽查力度,强化征管责任,严格执行征收制度,做到应收尽收,确保财政收入任务的完成。
(三)深入调查研究,建立解决县乡财政困难新机制
县乡财政困难问题,事关党在基层的执政能力。按照“县努力、州(市)尽责、省帮助、争取中央支持”的思路,综合治理,标本兼治。一是加快发展。按照省、市发展县域经济的新思路、新举措、新目标,结合各地产业优势,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和财源建设,不断壮大地方经济,增加财政收入。二是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认真研究省对市、县(区)的新一轮财政管理体制内涵和 “三奖一补”政策(即:对税收收入增加的财政困难县乡政府给予奖励,对县乡政府精减机构和人员的给予奖励,对州市级政府增加对财政困难县财力性转移支付的给予奖励,对“三奖”政策出台前财力均衡工作做得好的州市给予补助)。三是明确责任。县乡财政资金必须优先保证基本支出的资金需要,不得超越财力或举债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加强和规范县乡预算管理,进一步完善市、县、乡三级财政管理体制,积极探索“乡财县管”的乡镇财政管理方式。转变观念,抓住省对贫困县乡增加转移支付补助的机遇,把积极争取上级更多的资金支持作为市、县(区)财政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四)扎实抓好各项涉农改革,逐步健全农村公共财政体制,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财政工作的重要内容,整合支农资金,规范资金管理,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重点支持农、林、畜、生物资源等优势产业的发展,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扶贫投入力度,重点支持整村推进工程等扶贫项目,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按照全省第三次农村税费改革工作会议的部署和“少取、多予、放活”的方针,扎实推进全市第二步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落实好各项新的改革措施。组织实施好减免农业税政策,确保“两取消”政策(逐步取消农业税、取消除烟叶以外农业特产税)全面落实到位。以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积极稳妥推进配套改革,在精减机构、优化资源配置、节约支出的基础上,确保财政的必要投入,建立农民稳定减负的长效机制。规范管理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确保资金足额落实到基层,实现“三个确保”,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涉农补贴资金监管制度,确保各项补贴足额落实到补贴对象手中。
(五)坚持改革创新,进一步健全财政预算管理制度
当前财政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围绕预算管理改革,落实好已经出台的政策措施,推动县级全面启动各项改革,以“增收、节支、提效”为目标,不断完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一是部门预算编制要有新突破。在市本级全面推开部门预算编制改革的基础上,今年各县要进一步理顺部门预算改革的思路,完善改革的形式、方法,为全面推开改革做好准备。二是积极推进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在市本级全面推开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基础,以部门预算推动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本着“效率优先”的原则,统一改革办法,督促各县加快改革步伐,尽快建立我市现代国库集中收付体系的基本框架,有效监控和调节财政资金。三是强化“收支两条线”管理,加大“收支脱钩”力度,完善综合财政预算管理,实现非税收入“财政统管、政府安排”的目标。四是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管理,积极研究有效措施,建立预算约束有力、内部操作规范、办事方便快捷、便于社会监督的管理制度体系,力争规模、质量与效益同步提高,做到依法采购。
(六)完善财政公共支出管理,加强财政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完善财政监督制度,切实履行公共管理职能,把提高财政支出效益作为财政工作的重点。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合理安排预算,重点解决好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加大基本支出保障力度,确保工资发放和机构运转,压缩一般性支出,确保公检法司、社会保障等重点支出。按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区分轻重缓急,有重点地加大对教育、科技、卫生、文化、计划生育、禁毒和防治艾滋病等社会各项事业的投入。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社会难点、热点问题,缓解社会矛盾。认真落实部门预算管理的规定,按照“先有预算、后有支出”的要求,严格控制预算追加(今年的支出预算已打足,执行中一般不再批字追加支出),严格执行经市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预算,严格预算管理。探索建立有效的财政资金绩效考评制度,加大对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跟踪问效力度,努力提高财政支出效益。认真执行《会计法》和《行政许可法》,加强单位和企业财务管理,规范会计工作秩序,强化会计管理职能,完善预算外资金管理制度,整顿收费秩序。
各位代表:2005年我市财政改革与发展任重而道远,只要我们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努力增收节支,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落实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各项决议,自觉认真地接受人大和政协的监督,齐心协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就一定能够开创全市财政工作的新局面,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