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做强特色优势产业
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结合“一县一业”推进,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力争全市“绿色食品牌”重点产业综合产值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到2025年,有机产品增加到500个以上,认证面积扩大到13.33万公顷以上,进入“10大名品”的产品增加到10个以上,电商销售额占农产品销售额的50%以上。
一、提升特色优势产业
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思路和产业基地化发展目标,加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提升茶叶、咖啡、甘蔗、肉牛、水果等优势特色产业。
(一)茶产业
发展重点:按照“小众推名山,大众做有机”的思路,做大做强有机茶,擦亮“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365bet最新备用_bte365茶”金字招牌,做精做特小众茶,培育壮大新主体。创新龙头企业培育扶持机制,支持现有农业龙头企业做强做大;统筹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以景迈山古茶林、古茶园公园、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365bet最新备用_bte365茶庄园、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365bet最新备用_bte365茶特色小镇、乡村振兴示范园区、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365bet最新备用_bte365茶加工园区等为载体,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市茶园面积和有机茶园面积分别达到13.33万公顷和6.67万公顷,基地化率达80%以上;茶叶(干毛茶)产量达到15万吨;实现农业产值50亿元以上,把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365bet最新备用_bte365打造成“中国优质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365bet最新备用_bte365茶发展引领区、中国有机茶第一强市、景迈山世界茶文化制高点”。
产业布局:在思茅区、镇沅县、江城县建设名优绿茶生产加工基地;在墨江县、景东县、景谷县、镇沅县、澜沧县、西盟县建设晒青茶原料生产加工基地;在思茅区、孟连县建设优质红茶生产加工基地;在思茅区、景谷县建设云南白茶生产加工基地;在墨江县、景东县、景谷县、镇沅县、江城县、澜沧县、孟连县、西盟县8个县建设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365bet最新备用_bte365茶仓储基地。思茅区、镇沅县“一县一业”茶叶示范县创建成效显着。
(二)咖啡产业
发展重点:建立标准体系,提高种植和初加工水平,提高咖啡原料品质。从基地端到市场端重构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打通供应链,建成全国最大的咖啡精深加工基地、咖啡物流贸易中心和世界优质咖啡原料基地。推进咖啡生豆目标价格保险政策落实,培育壮大咖啡龙头企业,构建产业、生态、旅游和文化互融共进、协调发展的现代咖啡产业体系。
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市咖啡种植面积稳定在5.33万公顷以上,基地化率明显提高,基础建设明显改善,咖啡质量不断提升,市场竞争能力稳步增强;力争咖啡豆产量达到7万吨,农业产值达12亿元以上。
产业布局:按照重点发展区和辐射区原则,思茅区、宁洱县、墨江县、澜沧县和孟连县作为咖啡产业发展重点县,加快推进发展,种植面积稳定在4.33万公顷以上、产量达5万吨以上;其他县为辐射发展区,因地制宜发展咖啡种植。
(三)生物医药产业
发展重点:围绕云茯苓、林下三七、滇黄精、白及等优势特色品种,开展有机药材溯源体系建设。巩固发展林下三七、云茯苓、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365bet最新备用_bte365白及、滇黄精、石斛、滇重楼、珠芽魔芋、砂仁等特色中药材基地建设,推动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365bet最新备用_bte365生物医药产业特色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打响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365bet最新备用_bte365道地、特色中药材品牌。
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市生物药业种植面积达到5.33万公顷,生物药产量达到6万吨,农业产值达23.2亿元以上,以中医药为主导的生物医药产业整体实力明显提升。
产业布局:加强与医药企业合作,重点在思茅区、宁洱县、景谷县、澜沧县和孟连县五县(区)规模化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在思茅区、宁洱县、澜沧县试点建设生物医药生产加工示范基地;在思茅区、宁洱县试点建设生物医药研发示范基地。
(四)水果产业
发展重点:依托水果种植和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实施老果园改造、新果园开垦建设和牛油果、晚熟芒果、优质香蕉、沃柑、柠檬、浆果等优良品种种植。依托院士工作站开展水果品种品质提升,建设果品贮藏、加工及鲜销贮备果品,初步形成种植、加工、贮藏、流通、农旅融合全产业链联动协调发展的格局。
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市水果种植面积达到6.67万公顷,水果总产量达到100万吨,农业产值达40亿元以上。
产业布局:宁洱县、景东县、景谷县、澜沧县等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做大做强芒果基地;宁洱县、景东县推广软籽猕猴桃、蓝莓等优质水果种植;镇沅县、江城县发展柑桔种植;孟连县发展香蕉和牛油果种植;澜沧县巩固提升菠萝、柠檬、多依果种植;江城县发展沃柑、香蕉和三丫果为主推动农旅融合发展,逐渐形成优势互补、差异发展的水果产业格局。
(五)坚果产业
发展重点:以建设特色林果为主要任务,坚持以重点县为带动、资源培育为基础、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相结合,种植基地建设和产业链协同发展,促进坚果产业由面积数量增长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变,努力提升一产、打造二产、壮大三产,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坚果产业建成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市木本油料种植面积达到18.67万公顷(澳洲坚果种植面积达6.7万公顷),坚果总产量达到9.7万吨(澳洲坚果3.9万吨),农业产值达21.8亿元以上。
产业布局:在宁洱县、墨江县、景东县、景谷县和镇沅县,建成生态高效核桃种植基地;在江城县、宁洱县、镇沅县、澜沧县和孟连县重点发展澳洲坚果种植。结合产业布局,在核桃和澳洲坚果主产区各建设初加工基地1个,扩大产品初加工能力,加快培育生产加工龙头企业,通过产业链延伸为群众提供更多发展红利。
(六)蔬菜产业
发展重点:以保证市场供给为核心,以创收为目标,优化品种结构、推广先进种植技术、应用先进加工设备、使用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推进蔬菜生产产业化、现代化、标准化进程;建立以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的行业发展模式,对适合蔬菜种植、农业基础好、土地相对平整的地区大力发展冬早蔬菜及规模化种植;加快地域品牌化建设的步伐,建立与国际相互认证的标准化体系,实现冬早蔬菜的品牌化;强化产品安全质量意识,控制农药化肥使用量、规范农药化肥安全期、推进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护,建立全流程质量检测监测追溯体系。依托院士专家工作站开展新品种试验示范及推广,推广蔬菜绿色防控综合技术,加强对蔬菜基地的环境保护。
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达到5.67万公顷,其中,常年蔬菜生产基地达到0.67万公顷,蔬菜产量达到110万吨,农业产值达48亿元以上,保障全市常年蔬菜供应。
产业布局:按照常年蔬菜优势产区和冬早蔬菜优势产区原则布局发展蔬菜种植。常年蔬菜优势生产区建成保供蔬菜生产基地,主要以各县(区)城市所在地及乡(镇)政府所在地的生产适宜区域为主,保障当地“菜篮子”,解决当地“民生问题”;冬早蔬菜优势产区建成促进农民增收的外销型蔬菜基地,主要布局在交通便利的热区河谷坝区,以思茅区、宁洱县、墨江县、景东县、景谷县、镇沅县、澜沧县、孟连县为重点发展区域,辐射带动江城县和西盟县加快发展。
(七)甘蔗产业
发展重点:加大甘蔗品种结构调整力度,推广高产高糖蔗栽培技术和管理,提高甘蔗单产和种蔗效益;积极引导土地有序流转,鼓励土地向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和甘蔗生产专业合作社集中,促进蔗田集中连片。规划建设一批甘蔗良种扩繁基地,确保糖料蔗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
发展目标:到2025年,力争甘蔗面积稳定在4万公顷以上,其中,建成“双高”糖料蔗基地2.67万公顷以上,产量提高到280万吨,建成9个甘蔗种植基地,实现农业产值13.5亿元以上。
产业布局:继续巩固景东县、景谷县、澜沧县、孟连县、西盟县5个甘蔗种植县,重点打造景谷县、澜沧县、孟连县3个国家糖料蔗核心基地县,推动江城县恢复甘蔗种植。
(八)橡胶产业
发展重点:持续巩固现有橡胶种植面积,加大割胶新技术推广运用,稳步提高胶乳产量;积极争取增加橡胶“保险+期货”项目覆盖面,确保胶农收益,巩固种胶区脱贫攻坚成果;引导企业、农户发展林下中药材、魔芋等种植和禽类养殖,发展林下经济,扩大收益。
发展目标:到2025年有效种植面积稳定在10.53万公顷以上,产量达10.8万吨以上,实现农业产值12亿元以上。
产业布局:巩固思茅区、墨江县、景谷县、江城县、澜沧县、孟连县和西盟县海拔950米以下种植区,推动垦区橡胶种苗供应、加工以及种植向优势区域“三集中”,加快形成产业化经营格局。
(九)烟草产业
发展重点:稳定思茅区、宁洱县、墨江县、景东县、景谷县和镇沅县核心烟区基本烟田,打造3个1万吨以上的种烟大县、2个5000吨以上的种烟乡(镇)、30个500吨以上的种烟乡(镇)、10个500吨以上的种烟村和300个50吨以上的种烟村,稳住烤烟产量5万吨;创新烟叶生产方式,不断推进和提升机械化作业和专业化服务水平,积极推行土壤保育、绿色防控、农田面源污染治理、生物质燃料烘烤等技术;逐步推进和扩大雪茄烟试种范围。
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市基本烟田面积稳定在2.47万公顷,稳住5万吨烤烟收购,烟农售烟收入突破14亿元,确保烟农收入、政府税收持续增长。雪茄烟种植规模达0.19万公顷,收购烟叶3000吨以上,种烟主体实现收入2.1亿元。
产业布局:烤烟持续巩固在思茅区、宁洱县、墨江县、景东县、景谷县和镇沅县6个县(区);雪茄烟在宁洱县、江城县、澜沧县和孟连县4个热区资源优势较强的县。
(十)畜牧产业
1.生猪产业
发展重点:以稳产量、提质量、铸品牌、增效益、防疫病、保安全、护生态为主线,重点构建现代养殖、生猪防疫、加工流通、生猪绿色循环发展、科技支撑、新型经营六大体系,推动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365bet最新备用_bte365市生猪产业向“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力争在规划期内全面恢复生猪生产,形成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调控有效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畜产品消费需求。
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市生猪存栏260万头、出栏400万头,猪肉产量36万吨,农业产值达108亿元以上,规模化养殖率达到40%。
产业布局:按照环境承载能力、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因素,分为重点发展区、稳定发展区、适度发展区。重点发展区:宁洱县、墨江县、镇沅县;稳定发展区:景东县、景谷县、澜沧县;适度发展区:思茅区、江城县、孟连县、西盟县。
2.肉牛产业
发展重点:以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为抓手,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肉牛养殖为重点,以转变发展方式为突破口,加快推进粗放式饲养向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转变,打造一批存栏万头示范乡、千头专业村和百头养殖大户,积极构建“集中屠宰、品牌经营、冷链运输、冷鲜上市”全产业链模式;坚持产业化带动、适度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信息化引领,提升良种繁育、饲草饲料保障、技术创新与推广、疫病防控、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水平与能力,构建肉牛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365bet最新备用_bte365肉牛“绿色食品牌”并成为全省重要的肉牛生产基地之一。
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市肉牛存栏150万头,出栏80万头,牛肉产量11.76万吨以上,农业产值达140亿元以上,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40%。
产业布局:按照“三区三园一中心”布局,以点促面,辐射发展,适度规模,协同推进的思路布局产业区。
三区:北部片区(景东县、景谷县、镇沅县)以养殖云岭牛、西门塔尔牛为主;中部片区(思茅区、宁洱县、墨江县、江城县)以养殖江城黄牛为核心;西南片区以澜沧县为中心(澜沧县、孟连县、西盟县),以养殖云南高峰牛、安格斯牛为主。
三园:景东县云岭牛、西门塔尔牛现代肉牛产业示范园;澜沧县云南高峰牛、安格斯牛现代肉牛产业示范园;江城县江城黄牛现代肉牛产业示范园。
一中心:以澜沧县示范园为核心,重点建设集肉牛屠宰、精深加工、肉牛大数据、大型肉牛线下线上交易为一体的加销中心,力求打造成为国家级或省级现代肉牛产业示范园。
3.肉羊产业
发展重点:以生产优质肉羊为核心,以发展产业化经营为重点,依托组织制度创新与科技技术创新双轮驱动,进一步强化优势肉羊产业带发展水平和发展能力。
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市肉羊存栏70万头,出栏40万头,羊肉产量1.2万吨,农业产值达11亿元以上,规模化养殖达到40%。
产业布局:思茅区、墨江县、景东县、景谷县、镇沅县和澜沧县6个县(区)为肉羊养殖加快发展区;宁洱县、江城县、孟连县和西盟县4个县为肉羊养殖稳定发展区;墨江县、景东县和镇沅县3个县为肉羊养殖重点区。
4.家禽产业
发展重点:加快实现本地优质肉鸡和水禽的产业化,提高肉禽、蛋禽养殖规模、创新养殖组织制度和养殖技术,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推进本地肉禽、蛋禽绿色、优质、生态、有机化养殖,提高本地家禽、肉禽、蛋禽综合产能、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着力推进以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365bet最新备用_bte365瓢鸡、无量山乌鸡为主的地方特色禽类养殖,走出一条规模化与标准化养殖、产业化加工、现代化流通、品牌化与绿色化发展的路子。
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市家禽存栏1800万羽,出栏3000万羽,禽肉总产量4.5万吨,禽蛋总产量3万吨,农业产值达23亿元,规模化养殖达到40%。
产业布局:将思茅区、宁洱县、墨江县、景东县、景谷县、镇沅县、澜沧县作为肉禽加快发展区发展禽养殖,打造思茅区、墨江县、景东县、景谷县和澜沧县5个肉禽基地县;将思茅区、宁洱县、墨江县、景谷县、澜沧县、孟连县作为蛋禽加快发展区发展蛋禽养殖,打造思茅区、墨江县和澜沧县3个禽蛋生产基地县。以镇沅县为重点,发展1个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365bet最新备用_bte365瓢鸡养殖基地县;以景东县为重点,发展1个无量山乌骨鸡养殖基地县。
5.淡水渔业
发展重点:利用好5.13万公顷水电站库区开展生态养殖和休闲渔业,解决电站库区移民生计及发展问题;利用0.87万公顷水库开展生态养殖和休闲渔业,促进渔业发展;通过池坝塘改造和提高水产养殖技术增加单产等措施开展0.47万公顷池坝塘健康养殖,保证水产品有效供给;逐步改造1万公顷稻田继续推进稻渔综合种养,解决基本农田保护与水产养殖之间的矛盾。
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达7.47万公顷,其中,电站库区大水面生态养殖5.13万公顷、水库水面养殖0.87万公顷、池(坝)塘养殖0.47万公顷,稻渔综合种养1万公顷;水产品总产量达到20万吨;农业产值达25亿元。
产业布局:思茅区、宁洱县、墨江县、景东县、景谷县和澜沧县以池塘养殖为主,镇沅县、江城县、孟连县、西盟县发展特色水产养殖,解决县域内水产品供给问题。
二、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
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思路,落实落细“抓有机、创品牌、育龙头、占市场、建平台、解难题”6个方面工作举措。深入实施“一二三”行动,大力发展“一县一业”,聚焦种子端、电商端,推动重点产业设施化、有机化、数字化发展,全面提高重点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到2025年,力争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365bet最新备用_bte365市“绿色食品牌”重点产业综合产值大幅提高,成为云南绿色食品产业强市。
以规模化、专业化、绿色化、组织化、市场化为着力点,全面推进“一县一业”建设。聚焦茶叶、咖啡、蔬菜、水果、坚果、中药材、肉牛等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按照“八有三档”标准,全力打造特色产业基地,提升产业规模化生产能力。围绕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快推进主导产业向优势产区聚集,提升产业发展专业化水平。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到2025年,全市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达50户以上,持续组织好一年一度的“10大名品”、“10强企业”和“20佳创新企业”评选表彰活动,每个重点产业均培育出1至3个全国知名品牌,推动“绿色食品牌”走出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365bet最新备用_bte365走向全国。
(二)着力发展现代种业
着力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与品种改良,争取国家级、省级农业(畜牧业、渔业)种质资源圃(库场区)建设,引进科研育种单位和种子企业围绕“高质绿色”开展育种攻关,围绕大叶种茶树种质资源、咖啡种质资源、疣粒野生稻、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365bet最新备用_bte365瓢鸡、江城黄牛、土着鱼等地方特有品种选育一批有良好市场前景的农业新品种或改良品种。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农作物种子(种苗)和畜禽良种生产基地。培育一批具有特色品种资源、生产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的创新型种业企业。到2025年,力争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国家级、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率达85%以上,大宗淡水鱼良种普及率达80%以上,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三)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商
加快发展覆盖全程、综合配套、安全高效、便捷实惠的农产品电商流通和服务网络,建立电商平台常态化工作协调机制,推动农产品直采直销基地建设。支持生产企业通过网络平台展示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加工工艺等实时信息,发展基地直销。支持生产经营主体创新电商业态模式,细分市场,开发适宜电商销售、运输便捷的小包装产品,让更多的产品上线销售。推进与国内知名电商平台以及“云品荟”、“一部手机游云南”等省内平台合作,扩大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365bet最新备用_bte365农产品电商销售渠道和占有率。规范发展直播销售等新业态,加强与直播团队、直播平台合作,宣传推介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365bet最新备用_bte365农产品。着力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配送体系,改造提升农村物流配送基础设施,扩大电商销售额。“十四五”时期,力争全市农产品电商销售年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
(四)提升设施化水平
设施化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对标发达国家和地区,采用高效农业设施,稳定农产品生产标准和质量,实现节本、增产、提效目标。茶叶,重点盯紧初制所,2年内全市茶叶初制所全部规范达标;咖啡,重点推广脱皮脱胶设备应用,配套咖啡鲜果加工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将精品咖啡豆比重由5%提高到20%以上;中药材,重点推广高效绿色种植设施和产地初加工设备,为大力发展中药饮片颗粒把好原料质量关;水果,重点抓好采后处理,因地制宜建设标准化分拣线、调库;蔬菜,重点推广应用小包装净菜加工设施设备;坚果,重点抓好核桃水洗初加工,各主产区实现全覆盖;生猪和肉牛,重点是积极推广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饲养设施设备,持续提高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比重和质量。引导鼓励生产经营主体投资,按照生产需求优化布局,继续推进农产品田间地头冷链物流体系建设。
(五)推进有机化发展
推进农业绿色有机发展,是顺应未来消费市场需求的必然趋势。按照“有标采标、无标创标、全程贯标”的原则,着力推行绿色有机生产。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对接国内国际有关标准,以标准化建设提升有机化发展水平。以茶叶、咖啡、蔬菜、坚果、中药材、肉牛养殖等产业为重点,创建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建立完善有机农产品产地挂牌保护制度,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参与,大幅提高绿色有机基地和产品认证规模;积极推行良好农业规范(GAP),鼓励龙头企业建立全程质量控制体系。推进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365bet最新备用_bte365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培育力度,围绕特色产业、优势品种,划定范围,争取每个县培育1个以上地理标志产品,全市培育20个以上地理标志产品。全面落实云南茶叶绿色发展“十条措施”,到2025年全市建成有机茶园(含有机转换)6.67万公顷以上,实现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365bet最新备用_bte365茶叶“全面绿色、一半有机”,打造省级“绿色食品牌”茶产业基地10个以上,省级有机茶示范县1至2个、省级有机茶示范乡(镇)10个以上。扩大奖补范围,加快蔬菜、水果、坚果、咖啡、中药材等产业绿色有机化进程,力争全市绿色、有机产地监测面积达0.67万公顷,有效认证绿色产品500个、有机产品400个,有效认证产品数量居全省前列。加快建设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严禁种植大水大肥作物,严禁高毒高残农药销售,用有机肥替代化肥,力争“十四五”时期末实现化肥农药负增长。
(六)推进信息化与农业深度融合
数字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着农业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是节约成本、提高品质、增加产量、提升效益的有效手段。整合地理、环境、土地、气象等资源信息,加快绘制全市农业资源一张图,推进生产过程、加工流通、市场信息等实时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和可视化运用,为产业发展和对接市场提供精准数据支撑。一是探索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应用模式,率先打造以肉牛养殖为主的数字农业示范基地。二是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借助城市大脑、数字湖等大数据平台,综合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化技术,建设有机产品和绿色食品质量追溯平台,汇聚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的数据信息,建立从土地到餐桌全流程追溯体系。三是推广贯通全产业链的订单农业、农产品期货、大宗农产品电子交易等交易形式,建立农产品智能供应链。到2025年,力争农业主要品种全产业链数字化覆盖率达20%以上,信息进村入户村级信息服务站覆盖率达到100%,“云农12316平台”用户推广达20%以上,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标准化建设基地农业物联网应用比例达20%以上。
第四章 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农业现代化建设已经到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新阶段。坚持服务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根本方向,充分发挥科技对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引领作用。坚持把农业科技创新摆到农业农村发展的核心位置,进一步完善政策举措,加大支持力度,加快提升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水平,以创新带动转型,促进我市高原特色农业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第一节 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推动建立农科教产学研联盟,围绕全产业链科技需求,突出品种创新、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防灾减灾等关键领域,组织开展联合攻关,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改进农业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寻求涉农科研院所和高校与企业联合建立农业科技研究中心,跨界跨域合作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创新联盟。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科技人员创业创新试点建设,支持农业农村科技人员创业创新。加快构建农技推广机构、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等多元互补、开放竞争、协同高效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全面建立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保障其在职称评聘、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益。
第二节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推行“产业+团队+项目+基地”模式,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利用。发挥公益性推广体系在农技推广服务中的主导作用,加强绿色增产、生态环保、质量安全等领域重大关键技术示范推广,提升防范应对重大疫情、突发灾害的能力。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科技特派员从农业一产向产业链后端延伸,突出向农产品加工、电子商务、创意设计等领域拓展。壮大市场化社会化科技服务力量,鼓励发展“农资+”技术服务推广模式,鼓励企业牵头组织各类产学研联合体研发和承接转化先进、适用、绿色技术,探索并推广“技物结合”、“技术托管”等创新服务模式。引导市场化主体参与农技推广服务。引导农资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参与农技推广,围绕良种育繁、测土配方施肥、农业机械等,探索“产品+技术”、“社会化服务+技术”等市场化农技推广服务供给模式。
第三节 提升农机装备和机械化水平
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村生产力的重要基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持续推进和提升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运用,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路径之一。一是加快推广先进适用农机装备与机械化技术。第一要加强绿色高效新机具新技术示范推广。继续落实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快重点产业的农机装备运用技术培训,大力支持绿色高效机械装备和技术的示范推广,推进农业生产全面机械化。第二要推动智慧农业示范应用。建设大田作物精准耕作、智慧养殖等数字农业示范基地,推进智能农机与智慧农业等融合发展。推进“互联网+农机作业”,加快推广应用农机作业监测等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数据信息互联共享,提高农机作业质量与效率。第三要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能力。推行政府购买服务,鼓励农机科研推广人员与农机生产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技术合作,支持农机生产企业、科研教学单位、农机服务组织等广泛参与技术推广。第四要加快发展设施畜牧业。推进自动化喂养、机械化收集、智能化管理,完善动物防疫和废弃物处理等配套设施,全面提升畜牧业设施装备水平。二是积极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首先,健全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壮大新型农机服务组织,支持农机服务组织开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事农机作业服务。其次,推进农机服务机制创新。鼓励农机服务主体通过跨区作业、订单作业等多种形式,开展高效便捷的农机作业服务。
第四节 打造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遵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八有”原则,即有示范方案、示范规模、示范品种、示范技术、基地负责人、技术专家、联系单位、联系方式,围绕各县(区)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加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力度,把基地打造成集示范展示、培训指导、科普教育等多功能、一体化的农业科教服务平台,促进当地主导产业发展,凸显示范基地作用。一是依托农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和新机具等,建成一批特色突出、经济效益显着、带动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二是深入开展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支持高校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服务,将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作为当地职业农民培育的田间课堂,构建“农科教单位农业专家科技服务团队+村级农业科技服务(村级农业技术员)+科技示范户”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
第五章 构建农业开放新格局
发挥面向南亚东南亚前沿的区位优势和特色农产品产地优势,积极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扩大农业开放领域、提高农业开放质量,统筹推动农业“走出去”、“引进来”,加快形成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365bet最新备用_bte365高原特色农业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双向开放合作。
第一节 加强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365bet最新备用_bte365农业与腹地经济联动发展
立足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365bet最新备用_bte365市区域资源禀赋、产业特色和环境关联,促进产业发展互补互促、科技平台共建共享、资源要素对接对流,形成外联内引的区域合作交流格局。发挥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365bet最新备用_bte365市的前沿窗口作用,实现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365bet最新备用_bte365与东南亚的全面对接。深化与东西部交流合作,打造承接农业产业转移基地,吸引外向型产业集聚。积极引进国内涉农企业、商贸供应链体系进入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365bet最新备用_bte365,参与绿色食品开发、加工、新技术推广及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第二节 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农业开放合作试验区
打造国际投资新规则对接平台,引导企业熟悉和应用有关国际规则,为跨国农业企业提供政策信息咨询、产业对接、项目推介、法律咨询等服务。打造农业对外合作政策集成试验平台,推进江城龙富、孟连勐阿口岸通关便利化,推动开通一批农副产品快速通关“绿色通道”,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农业对外合作服务平台,建设区域性粮食、橡胶、蔬菜、牛肉、水果、咖啡、甘蔗等农产品交易中心、物流中心、期货市场,推动形成内联国内,外接南亚东南亚市场的特色农产品交易枢纽。充分发挥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组织、中国—南亚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组织等平台作用,协同相关科研机构,建设中国一南亚、东南亚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拓宽合作渠道,加强与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和亚洲开发银行等区域组织在乡村振兴、农业综合开发、应对气候变化、跨境动植物疫病疫情联防联控等领域展开合作。打造国际化农业产业链,鼓励企业应用先进适用的农业科技,探索境外合作建设农业产业带及重要农产品生产、科技合作高地。
第三节 加强跨境动植物疫病疫情联防联控
推动建立中、老、缅、越主管部门动植物疫病联防联控直接对话机制,提升跨境突发动植物疫情应急处置能力。完善监控体系,建立有害生物、外来物种、生态环境、国际河流等重大生物生态监测防控站点。提升实验室检测能力,开展动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的风险评估。加强对周边国家重大有害生物防控的物资援助和技术服务,重视区域整体治理,联合制定有效防控方案,提高联防联控水平,形成生物安全屏障,确保农业生产安全。推进畜产品贸易安全大通道建设,保护边境地区畜牧业生产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切实做好边境偶蹄类动物走私治理工作,抓好肉牛进口、隔离免疫、屠宰加工等关键环节防疫,依法依规推动边境活畜贸易规范化建设。
第六章 统筹农业发展和安全
把防范化解农业安全风险摆在突出位置,严守耕地红线、提升耕地质量,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全面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加强耕地保护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树立底线思维,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实现耕地保护目标。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严控新增建设项目占用耕地数量,严控耕地转为林地、园地等其他类型农用地。适度推进退耕还林还草。严防采矿、工业生产、固体废弃物堆积、污水违规排放污染损毁耕地。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坚持以补定占和数量、质量双到位,做好耕地占补平衡监管。规划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加强耕地质量监测与调查评价,每五年发布一次全市耕地质量等级情况报告,不断优化完善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对实施土壤保护和其他生态保护的地区给予经济补偿,鼓励农民对土地的保护性耕作。在石漠化地区和重要湖泊、饮用水水源地及水资源匮乏地区,稳步推进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
第二节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全面推进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责任制度,加强属地管理责任落实,深入开展国家级、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区)创建。加强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落实,全面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建立食用农产品监管名录,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范围,逐步将中小散户纳入监管范围,推动监管主体从规模化龙头企业向广大种植养殖者延伸。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提升市、县(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能力,逐步扩大检测参数范围。加强部门行业监管责任落实,严格农(兽)药行政审批和生产经营监管,督促种植养殖者落实用药记录制度、农药安全间隔期和兽药休药期等有关规定,加大风险监测覆盖面和监督抽查力度,组织开展专项整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加强信用监管,建立信用档案,对违法违规者实施失信“联合惩戒”。加强智慧监管,积极探索“互联网+监管”模式,运用大数据功能,对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进行系统分析,逐步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可控、源头问题可追、具体责任可究。“十四五”时期,力争全市农产品综合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7.5%以上。
第三节 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推动县级建立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定禁止和限制发展产业目录,明确种养业发展方向和开发强度。严格水资源管理,完善农田排灌设施,推广节水技术,逐步建立农业灌溉用水量控制、定额管理制度以及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加快发展节水农业。推进种植业标准化、清洁化生产,创建一批标准化基地,推广一批粮油和经济作物生产全过程高质高效技术模式。加快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深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推行测土配方施肥、精准施药和科学用药,加大病虫害绿色防控力度。实施精准退捕,加强执法监管;推进澜沧江、李仙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和生态保护修复。推行养殖业健康生态养殖模式,合理确定草场、水库、滩涂等养殖规模和养殖密度,加强草场、水生生态、林业和湿地保护与修复。加强土着鱼人工驯养繁殖技术研究,加大大水面渔业资源开发利用。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健全标准体系,鼓励发展收贮运社会化服务组织,探索粪肥运输、施用引导激励政策。持续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建设一批全域全量利用重点县。深入实施农膜回收行动,推广应用标准地膜,推进机械化捡拾、专业化回收。探索开展农药肥料包装废弃物回收,鼓励使用者主动回收农药化肥包装废弃物。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抓好农业环境保护监测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为全市农业绿色发展树立标杆。
第四节 健全防灾减灾体系
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强化动物强制免疫工作,确保动物强制免疫病种免疫密度和免疫抗体水平分别超过90%和70%;提升动物卫生信息化管理,实现产地检疫、屠宰检疫100%电子出证;加强高致病性禽流感、非洲猪瘟和人畜共患疾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监测预警,确保全市范围内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建立健全农作物病虫害防控体系,构建“物联网+检疫”模式,提升植物检疫信息化水平,实现检疫对象可追溯可追踪;建立一批智能化、信息化监测站,提升病虫疫情监测预警能力;鼓励和支持专业化统防统治队伍建设,提升专业化防控队伍应急反应能力。强化边境防控,严防境外动植物疫情传入境内。建立健全市级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制度,与国家、省储备相衔接,落实储备任务,保障农业生产用种安全。加强气象预警预报体系建设,强化灾害监测和趋势研判。建立农业气象灾害数据共享平台,推进预警信息共享服务,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提升基层应对、防范农业气象灾害的能力。针对烟、果等重点高原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区域、重要农事季节,加大人工增雨、防雹作业力度,强化动态监测和区域联防,减轻灾害损失。
第七章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将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作为构建乡村产业体系的重要路径,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挖掘农业多种功能,加快产业要素重组渗透,引导农村产业加速融合,形成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提升农产品和相关服务的供给质量,释放农民需求,推动供给创造和引领需求,实现供需良性互动。
第一节 提升民族特色手工业
发掘一批乡土特色产品,支持开发以墨江县、镇沅县、澜沧县等为重点区域的土陶、黑古陶等陶工艺品产业;以宁洱县、墨江县、孟连县等为重点区域的银器及银饰工艺品产业;以思茅区、宁洱县、江城县、孟连县等为重点区域的木雕根雕、仿古家具加工产业;以景谷县、镇沅县、澜沧县、孟连县、西盟县等为重点区域的景观建筑石、石器、石雕等石材产业。坚持保护和开发并重,稳妥发展、创新发展民族织布、民族服饰、刺绣产业。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壮大乡村传统工艺传承队伍,帮助乡村群众掌握一门手艺或技术。培育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品牌,促进传统工艺提高品质、形成品牌、带动就业。
第二节 全面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
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为核心,以做大做强茶叶、咖啡、生物药、肉牛、果业5个产业加工业为重点,推进“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模式,按照“创品牌、育龙头、建平台、占市场、解难题”工作思路,用工业化理念全产业链推进高原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绿色化、优质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不断壮大、科技和管理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农产品加工业规模效益和品牌价值不断提升,实现农产品加工业跨越发展。到2025年,力争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2.4:1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0%以上。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重大跨越,自主创新能力显着增强,转型升级取得突破性进展,进入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强市行列。
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改善储藏、保鲜、烘干、预冷、清选分级、包装等设施装备条件,夯实农产品初加工基础。支持加工企业以食品生产、药用开发、功能性产品开发等为重点,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粮食加工以增加专用米、专用粉、专用油、功能性淀粉糖、功能性蛋白等食品为重点;茶叶产业以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365bet最新备用_bte365茶、滇红茶等传统茶为重点,适度开发抹茶、茶膏等衍生产品;蔬菜产业以保鲜蔬菜为主,加大腌制蔬菜、小包装净菜开发;水果产业加强分级、保鲜,在景谷县、孟连县等规模生产区适量布局果酒、果汁、果醋、速冻果块等生产线;坚果重点开发果仁类休闲食品;鼓励发展咖啡浓缩液、冻干粉、焙炒豆(粉)等深加工;开展中药材的天然药物提取、大健康产品、中药材畜禽饲料及畜禽药物等研发及产业化应用;在标准化布局建设生猪、肉牛等大型屠宰及精深加工项目的基础上,加大腊肠腊肉、牛干巴等特色肉制品开发。加强农产品及其加工副产物综合循环利用、全值利用、梯次利用。采取先进的分级、提取、分离与制备技术,集中建立副产物收集、运输和处理渠道,提高副产物综合利用水平。
第三节 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
提升旅游供给能力,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模式,围绕“养身、养心、养老”,推进“康养+”产业融合发展,把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365bet最新备用_bte365打造成为国际生态旅游胜地。促进农旅、村旅多元融合,丰富乡村旅游业态。依托“一条线”(北回归线)、“一条江”(澜沧江)、“一片叶”(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365bet最新备用_bte365茶)的特点,充分利用北回归线“金腰带”地处中低海拔、气候宜人、适宜康养旅居的天然优势,发展“旅游+康养”产业;充分利用景迈山古茶林资源和生态资源,发挥人类茶文化重要发源地、世界古茶树资源富集区、优质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365bet最新备用_bte365茶原产地和集散地的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365bet最新备用_bte365茶产业优势,全力推进景迈山古茶林申遗,推进世界一流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365bet最新备用_bte365茶博物馆、古茶林景区、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365bet最新备用_bte365茶旅游特色小镇等建设。
加强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365bet最新备用_bte365茶文化、咖啡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和国门口岸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打造一批民族歌舞文化、民间饮食、茶文化产品和文艺精品,积极申报一批文化遗产。用好茶叶、咖啡、水果、坚果等景观性优势特色产业资源,培育具有产业特色的休闲农庄、特色小镇,建设半山酒店、精品民宿,挖掘产业文化内涵,突出产业特色元素,办好产业节庆活动,把产业基地、生态环境和文化底蕴结合起来,打造一批精而美、特而强、新而活的茶旅、果旅融合发展精品路线。围绕“国际康养旅居目的地”,打造聚焦“文、游、医、养、体、学、智”全产业链,推动健康产业与旅游、体育、文化、教育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中医药养生、森林康养等产业发展,建设一批集旅游观光、健康服务、康复疗养、休闲度假、绿色人居于一体的田园养生养老休闲农业区。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融合少数民族特色民居、民俗、农耕文化、乡村美食,打造一批全域乡村旅游示范区。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农业观光园、农耕文化园等休闲农业景点的投资开发,盘活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潜能,全面提升乡村旅游服务水平。
第四节 提升乡村新型服务业
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鼓励供销、邮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企业等开展农资供应、土地托管、统防统治、烘干收储、技术培训、产品营销等生产性服务。充分利用乡村闲置农房、田园、山地、湖泊、林地资源等,建设一批集产品认养、托管代种、农舍租赁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共享农场。
拓展生活性服务业。改造提升餐饮住宿、商超零售等乡村生活服务业,积极发展批发零售、养老护幼、卫生保洁等乡村服务业。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构建农村购物网络平台,发展、完善农村电商末端网点。
培育农村电子商务主体。引导各类电商主体到乡村布局,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开设网上直销店,以“直播+网红+电商”等形式开展农产品线上展销。推广分享农业、众筹农业等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农业产业模式,汇集线上线下资源,推动生产者、消费者、服务者的多维度深层次对接。
第八章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把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坚持“以点带面、先易后难、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规划先行、标准支撑、循序渐进、久久为功”的乡村建设思路,以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为示范引领,推动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365bet最新备用_bte365市农村面貌整体改观、整体提升,打造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高原生态环境相包容、具有边疆少数民族特色的新时代美丽乡村。
第一节 强化乡村规划建设
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引导约束作用,按照“多规合一”要求,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推进实用性村庄规划应编尽编,科学安排乡村布局、资源利用、设施配置等。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分类,突出构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和谐统一的乡村发展空间格局,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推进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全覆盖。城郊融合型,加快与城镇联动发展,产业融合互补,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适度保存乡村特色风貌,建设融合城乡优势的新型农村社区。集聚提升型,精准分析资源承载能力,适度聚集、重点提升;明确规模上限,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美化村容村貌,有序提升人居环境,构建宜居利产村寨。特色保护型,保护承载特色格局风貌、自然景观,展现村寨特色魅力,协调发展关系;注重民居单体设计,结合佤族、拉祜族等民族特色,编制具有民族特色的实用农房建设引导手则和图集,打造具有乡土气息、民族特色、现代文明特征的民居;合理利用村庄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形成特色资源保护与村庄发展的良性互促机制。搬迁撤并型,科学论证确定搬迁撤并村寨方案;充分尊重村民意愿,取得绝大多数村民同意,做好涉迁农民生活、生产保障等工作。兴边固边型,保证村寨规模,落实抵边布局;按照“兴边富民、守边固边”要求,完善配套设施,提升生活环境品质,加强内外经济联系,建设和谐稳定的宜居、宜业、宜游边境乡村,到2025年建设守边固边型村庄44个、特色保护型村庄13个、城郊融合型村庄14个。
第二节 巩固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持续加强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消防等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布局县城、中心镇、行政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工程向村、组延伸,畅通村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分批对村主干道、活动中心、居民聚居点等场所实施照明亮化。推进“农村公路+产业”融合发展,加强农村经济生态建设,坚持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旅则旅,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实施农村饮水安全信息化工程,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建设,因地制宜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研究推进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有条件的地区试点开展城市管网向农村延伸,同步统筹考虑消防管网建设。提升乡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推进养殖场规模化沼气池和农村村级沼气池、户用小型沼气池建设。补齐农村消防设施短板,推进农村微型消防站、消防水源建设,配备必要的消防装备器材,提升户内电气线路防火安全,强化消防宣传,提高农村地区的火灾抗御能力。实施5G新基建工程,加快物联网、地理信息、智能设备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生产生活的全面深度融合,深化农业农村大数据创新应用,推广远程教育、远程医疗、金融服务进村等信息服务。
第三节 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统筹布局县城、中心镇、行政村公共服务设施,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加强乡(镇)公共服务功能。合理布局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办好长期保留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加大对乡村学校教师的培训力度,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全部达到省定基本办学标准;继续实施并扩大特岗计划规模,落实好特岗教师待遇;全面实施“云上学校”建设,加快推进建设以“一屏两机”为核心的数字教室,支持农村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重点,深入推进优质服务基层行和社区医院建设,部分服务能力较强的基层医疗机构逐步达到国家推荐标准。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建立全面、完整、准确的社会保险基础数据库,积极引导在城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参加职工社会保险。加大对农村敬老院的投入并不断提升其服务质量,结合农村的特点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通过邻里互助、亲友相助、志愿服务等模式,大力发展农村互助养老服务。健全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拓宽农民群众外出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空间,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
第四节 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加快推进农村卫生户厕改造建设。在乡(镇)政府和行政村村委会所在地公厕建设全覆盖的基础上,逐步消除旱厕,改造建设水冲式厕所;积极推进乡村旅游厕所改造建设,到2025年,全市农村卫生户厕覆盖率达到70%以上。
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采取“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组收集、村(镇)转运、镇(片区)处理”、“源头减量、就近就地处理”等多种模式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到2025年,农村生活垃圾实现有效处理。
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根据农村不同区位条件、村庄人口集聚程度、污水产生规模,因地制宜采用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建设模式和处理工艺,以房前屋后河塘沟渠为重点实施清淤疏浚,采取综合措施恢复水生态,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优先整治市内河湖、饮用水水源地周边重点区域,到2025年,实现农村污水有效处理。
整治村庄公共空间、庭院环境和各类架空管线,消除农村私拉乱建、乱堆乱放等现象。大力开展村庄绿化行动,定期组织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积极探索农村“清洁车”改造工程,集清洁、浇灌、灭火等功能于一体,实现“一车多用”,建立县、乡、村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村庄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
第五节 加强农村生态保护与修复
坚持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循环性原则,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统筹推进农村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田园生态系统。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有序开展污染地块类和农用地类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强化农村水环境治理,着力解决部分农村水系紊乱、河塘淤积、水质恶化等问题,有效提升农村水生态环境;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强化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开展乡(镇)级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对保护区内的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开展综合治理,提升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加快修复重要区域生态系统,全面开展三大水系和思茅河流域环境综合治理。严格控制“五湖两库”沿湖开发强度,坚持“一湖一策”思路实施精准治理。坚持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渔则渔,打造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环境优美的田园生态系统,修复其自然生态系统和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强化野生动植物保护,加强外来物种管控。严格工业和城镇污染处理、达标排放,严禁未经达标处理的城镇污水和其他污染物进入农业农村,强化经常性执法监管,推动环境监测、执法向农村延伸。
第六节 繁荣发展乡村文化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持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切实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建设文化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365bet最新备用_bte365。推动全民阅读进农村、进学校、进家庭,倡导乡村文明生活。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工程,保护利用乡村传统文化,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以及古树名木保护力度。加强修史修志工作,实施非遗记录和数字化保护工程。
推动公共体育场地、设施覆盖行政村并向自然村延伸。鼓励文艺工作者推出反映农民生产生活尤其是乡村振兴实践的优秀文艺作品。充分运用文化进万家、戏曲进乡村、“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等平台载体,鼓励各级文艺组织深入农村地区开展惠民演出活动。推动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提供“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推动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实施百千万文化建设工程,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提升和建设一批图书馆、文化馆(室)、博物馆及基层综合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农村文化阵地,加强实体书店建设。实施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工程,推动数字文化资源“进村入户”,巩固广电“村村通”、“户户通”工程。实施边境文化长廊工程、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工程,推动微小乡村博物馆、民族文化展示馆、历史文化展示传习馆建设。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民族工艺、民族服饰等民族文化工艺品、艺术品、纪念品的开发,扶持绝版木刻、黑古陶、刺绣、竹编、木雕、织帛等民族民间手工艺产业,传承和发扬民族民间手工艺。
持续实施民族文化“珍珠链”工程,加快发展民族文学艺术,扶持发展大型原生态民族歌舞《天赐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365bet最新备用_bte365》、《佤部落》等优秀文化产品,扶持《宾弄赛嗨》、《芦笙恋歌》等现实题材剧目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精品创作,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提升民族文化品牌,组织办好“神鱼节”、“墨江北回归线国际双胞胎节”、“中老越三国丢包狂欢节”、“端午百草根美食文化节”、“葫芦节”、“木鼓节”等民族特色传统节日。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继续建设“一县一特”民族艺术之乡,办好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办好四年一届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促进民族体育健康发展。完善群众文艺扶持机制,引导业余文艺社团、民间剧团、老年大学、青少年文艺群体等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第七节 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
探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培育新一代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育,整合各类培训资源,探索田间课堂、网络教室等培训方式,加强对乡村振兴带头人、种养能手、职业烟农、农药经销员、兽医员等高素质农民培育。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农技推广人才队伍。重点扶持培养一批乡村工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化人才。鼓励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引导和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律师、技能人才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行医办学、法律服务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因地制宜实施科技特派员、“三支一扶”、“三区”(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等项目,开展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加快将现有支持“双创”的相关财政政策措施向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拓展,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予以积极支持。到2025年,培育高素质农民3万人,着力打造一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职业农民队伍。
第八节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施乡村文化振兴工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农民道德素质,增强农民诚实守信意识。深化农村殡葬改革,倡导生态安葬,深化丧葬习俗改革,把殡葬移风易俗纳入文明村镇创建和美丽乡村建设之中,引导群众文明治丧、低碳祭扫。推进移风易俗,树立婚育新风,加强文明乡风建设。
第九章 提高乡村治理水平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作用,坚持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共抓,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强基层工作活力和内生动力,全面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第一节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认真贯彻省委关于强边固防“五个一”的总体部署,建好建强边境地区党组织,加强边疆党建长廊建设,继续强化“国门党建”、边境“红旗飘飘”工程等党建工作载体;健全边境地区网格化管理机制,做好民意收集、矛盾化解、社会治理、禁毒防艾等工作,不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锻造一批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落实村党组织书记责任,严防境外宗教渗透,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健全组织体系,推行“党支部+”,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在农村有效覆盖。加强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大力推进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和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组织负责人。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注重选拔党性原则强、熟悉农村情况、擅抓党建又懂经济的乡(镇)干部。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注重在农村现有优秀人员、青年农民、在外农民工优秀分子中培养和发展党员。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活动便利原则,探索以龙头企业带建、村企联建等方式联合建立区域性党组织。加快推进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领域党建工作,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农村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深度融合。
第二节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完善农村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创新村民议事形式,完善“一事一议”、“四议两公开”等基层议事制度,落实群众决策权和知情权。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进一步规范村务公开,实现村务事项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公开。推进乡村法治建设。深入推进“法律进乡村”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农民法治素养,引导干部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法治为民意识,推进基层依法办事。建立健全法治乡村建设指导标准,深入开展法治县(区)、民主法治示范村等法治创建活动。提升乡村德治水平。深入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通过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等,培养规则意识、契约精神、诚信观念,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实现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干群融洽。培育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乡贤文化,发挥其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第三节 夯实农村基层政权
科学设置乡镇机构,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健全农村基层服务体系,夯实乡村治理基础。根据工作需要,整合基层审批、服务、执法等方面力量,统筹机构编制资源,整合相关职能设立综合性机构,实行扁平化和网格化管理。推动乡村治理重心下移,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下放到基层。明确县乡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进乡(镇)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推进直接服务民生的公共事业部门改革,改进服务方式,最大限度方便群众。推动乡(镇)政务服务事项一窗式办理、部门信息系统一平台整合、社会服务管理大数据一口径汇集,不断提高乡村治理智能化水平。制定基层政府在村(社区)治理方面的权责清单,推进农村基层服务规范化标准化。整合优化公共服务和行政审批职责,充分运用“云岭先锋”综合服务平台,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服务平台。大力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社会组织,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
第四节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深入推进“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改革,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灵活、管理有效、运行稳健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格局,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完善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稳定投入长效机制,深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强村工程,让农村集体经济强起来,有钱为村民办事。鼓励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因地制宜探索城市拉动、产业带动、资源开发、服务创收、入股合作等发展路径,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支持有条件的村,发展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提升产业链价值链,增加集体经济收入。鼓励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探索利用集体耕地、林地、“四荒地”、水面、滩涂等资源,开发现代农业项目,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鼓励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探索通过公开招标、股份合作、使用权有偿转让、租赁承包等方式,盘活集体经营性资产、闲置固定资产、公益性资产,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建立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经营管理与监督分离的制约机制,制定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章程,健全完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加快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规范集体资产管理,促进农村集体经济规范发展,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
第十章 深化农村改革
改革是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不竭动力,要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充分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力。
第一节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创新农业经营组织方式,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入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引导承包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支持农户采用土地入股、保底分红的方式,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或参与其他农业经营主体合作经营,引导农民合作社托管农户的承包土地,实行代耕代种。鼓励探索成立土地经营权信托公司,实行统一委托、统一流转、统一分配。建立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配套政策和市场机制,规范流转程序和行为,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农民自愿、流转有序、管理规范”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破解耕地分散化、细碎化难题。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小农户运用优良品种、先进技术、物质装备等发展智慧农业、设施农业、循环农业等现代农业,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第二节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性地位不动摇,严格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确保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体系。进一步巩固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深化农村承包地制度改革,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放活土地经营权,允许土地经营权入股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激发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的内生动力,推进农村集体性建设用地改革。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完善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政策,实行负面清单管理,优化保障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用地。根据乡村休闲观光等产业分散布局的实际需要,探索灵活多样供地新方式。
第三节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全面开展集体成员身份确认,强化集体资产管理,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加快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持续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落实农户在产业链、利益链、价值链环节的份额。研究制定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具体办法,加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和管理信息网络平台建设,提供综合性交易服务。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业保险。推进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推动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加快完成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鼓励县乡依托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等平台,建立符合农村实际需要的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集体林权、“四荒地”使用权、农业类知识产权、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出租等流转交易。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探索自愿有偿退出机制。
第四节 深化林业、供销、农垦等领域专项改革
推动农村改革提速、扩面、集成,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巩固集体林地家庭承包基础性地位,培育壮大林业经营主体,推进集体林业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健全林权交易和林权融资市场体系,激发林业创新发展活力。继续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把供销合作社系统打造成为同农民利益联结更紧密、为农服务功能更完备、市场运作更有效的合作经营组织体系,成为推动全市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和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综合平台。大力推进农垦改革,继续深化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打通“农村”与“农场”的政策障碍,将垦区农场纳入当地政府实施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覆盖范围;创新垦区社会治理,加强农垦基层组织建设,推动实现垦区内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健全节水激励机制。
第五节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
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一是促进城乡要素合理流动。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促进城乡人才、土地、资金等要素合理流动。建立城乡人才合作交流机制,通过定期组织交流会、培训会等活动,强化高端人才、乡土人才等交流学习,完善财政、金融、社会保障等激励机制,增强乡村吸引力,推动优质教师、高素质医护人员、资深文化工作者等向乡村倾斜,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推进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改革,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鼓励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全面完善城乡土地合理配置机制。设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提升统筹利用效率,创新银行金融产品提供机制,完善乡村金融服务体系。二是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城乡公共服务协调发展机制。增强乡村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配备,提升建设水平。强化乡村“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发展,促进优质资源向乡村延伸。完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救助体系等,健全乡村治理机制,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建立城乡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建设和管护机制,强化互联互通。
第十一章 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要以实现乡村的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为目标,严格落实过渡期内脱贫摘帽县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建立健全“一平台三机制”四个全覆盖,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
第一节 推进任务衔接
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纳入乡村振兴战略体系统筹推进,分类有序推进贫困地区发展,实现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防止出现新的贫困人口和规模性返贫,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突发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度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贫困户,开展定期检查、动态管理,重点监测其收入支出状况、“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做到即时发现、即时帮扶、即时清零。因地制宜引导相对贫困地区发展经济林果产业、蔬菜产业、养殖业,推动脱贫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大力推广“科研机构+试验基地+行业协会+产业+农户”模式,探索建立“龙头企业+小农户(脱贫户、边缘易致贫户)”、“合作社+小农户(脱贫户、边缘易致贫户)”有效对接机制,鼓励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乡村旅游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脱贫地区产业自我发展能力。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全覆盖,深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强村工程,让农村集体经济强起来。加大就业帮扶,建立常态化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大对脱贫人口和边缘易致贫人口等低收入人口职业技能培训力度,紧抓“选、育、带”三个环节统筹推进,把培育致富带头人作为促进脱贫村产业发展和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的重要途径,搭建用工信息平台,定向推送就业信息,提供定制化就业服务,培育区域劳务品牌。加强东西部劳务协作,加大有组织输出转移就业力度。鼓励劳动密集型企业在脱贫村发展帮扶车间,吸纳脱贫群众就地就近就业。
广泛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实施基础设施等涉农项目建设和管护。优化完善乡村公益岗位政策,健全岗位管理制度,确保发挥效益。对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等农村低收入人口发放小额信贷发展生产和经营,给予一定期限的贴息支持。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完善后续扶持政策体系,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加强扶贫项目资金资产管理和监督,分类摸清各类扶贫项目形成的资产底数,分类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保障集体和农民的合法权益。持续改善脱贫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第二节 推进政策衔接
脱贫攻坚5年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过渡期内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按照接续保留巩固、完善供给方式、拓展惠及对象的思路,分类做好政策统筹衔接,健全和完善更具“普惠性”的乡村振兴政策体系。保持兜底救助类政策稳定,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不出问题。保持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强化脱贫地区财政保障,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财政整合涉农资金优先保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培育和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并逐年提高资金占比,支持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支持脱贫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支持脱贫地区在农村人居环境、小型水利、乡村道路、农田整治、水土保持、产业园区、林业草原基础设施等涉农项目建设和管护时广泛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延续支持扶贫车间的优惠政策。做好金融服务政策衔接,继续发挥再贷款作用,现有再贷款帮扶政策在展期内保持不变。进一步优化完善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政策,切实满足脱贫人口小额信贷需求。做好土地支持政策衔接,过渡期内专项安排脱贫县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继续开展增减挂钩结余指标跨省域调剂。延续脱贫攻坚期间各项人才智力支持政策。
第三节 推进机制衔接
健全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构建责任清晰、各负其责、执行有力的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层层压实责任。落实中央关于脱贫地区开展乡村振兴考核时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纳入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实绩考核范围的要求,科学设置考核指标,提高考核质量。完善行业部门乡村振兴考核评价制度,将行业部门帮扶情况纳入考核范围,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考核评价体系。强化巩固脱贫成果责任,深化东西部协作,继续加强与上海市交流协作,坚持高层互访引领,深化各层面互访交流,以产业合作、劳务协作、经贸协作、教育协作、医疗协作、文旅协作以及人才支援等为重点,开展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协作,更好帮助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365bet最新备用_bte365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干部双向挂职、人才双向交流,提高干部人才支持和培训培养精准性。增强社会力量帮扶,发挥好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加强基层工作力量,实现乡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抓乡村振兴上来。选择一批已脱贫县,开展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增强其巩固脱贫成果及内生发展能力。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完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决策议事协调工作机制,定期研究部署,推动工作落实。
第十二章 环境影响分析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相关要求,对本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第一节 有利环境因素分析
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365bet最新备用_bte365市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具有独特的优势。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365bet最新备用_bte365市以南亚热带气候为主,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立体气候特点突出,特别适宜热带亚热带动植生长;红河、澜沧江、怒江三大水系流经我市,水能蕴藏量1500万千瓦;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365bet最新备用_bte365市是云南省第一大热区,具有发展热带经济作物和经济林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适宜茶叶、橡胶、咖啡、蚕桑、甘蔗、水果等多种作物生长,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较好的条件。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365bet最新备用_bte365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做强以茶叶、咖啡、生物医药、水果、坚果、蔬菜、甘蔗、橡胶等产业,到2025年末,全市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66.67万公顷以上,可形成巨大的天然碳汇库,可发挥出较大生态功能;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和完善,能改变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有利于动植物生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业绿色发展等工程的推进,对农业面源污染、农村垃圾、污水治理方面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第二节 不良环境影响分析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地膜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农业面源污染。
农产品加工会产生“三废”排放,对实施地的水质、土壤、空气产生局部污染。
畜禽养殖业的发展,未处理的畜禽粪污会成为农村面临污染的主要因素。如:畜禽粪便中的重金属对环境的污染,某些重金属元素的存在导致土壤物理性状的退化从而使土地的利用效率降低,较高的盐分可能造成土壤的次生盐渍化;过量的氮和磷造成土壤板结,过量的硝酸盐会减弱农作物的抗病力,降低作物的质量,造成蔬菜中硝酸盐含量超标,进而危害人体健康;过量的磷被吸附于土壤表面,与土壤中的 Ca、Cu、Al 等元素结合成不溶性复合物,影响农作物的生长。粪便中病原菌污染。畜禽粪便含有的大量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卵,未经处理的畜禽粪便随意堆放或用于土地灌溉,会使环境中病原种类增多、菌量增大,造成病原菌和寄生虫蔓延,引起人畜共患病的发生,危害人畜健康。畜禽粪便氮磷污染。饲料中营养物质的不平衡,降低了动物对含氮和含磷化合物的吸收,多余的或不配套的氨基酸在体内代谢分解经尿液排出,植酸磷难以被消化也被排出体外,这是粪便中氮、磷的主要来源。它不但造成了营养资源的浪费,同时造成了环境中氮磷污染。如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畜禽粪便中氮直接进入水体或被氧化成硝酸盐后经径流、下渗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从而使水体变黑发臭失去原来的使用功能。
筑坝、排水、疏通河流、取水等农田水利工程以及产业路的建设,会带来部分地区的径流减少、土壤侵蚀,造成局部地表水和地下水流量及方向变化、水土流失、水体污染等影响。工程建设项目在建设期产生的工程占地、施工和弃渣将占用土地资源,会破坏地表植被,产生水土流失,并且对自然景观产生一定影响。
外来物种的引进和培育,会改变原有的动植物结构,危及珍稀动植物生存。
第三节 消除环境影响措施
为消除规划项目实施过程中农药、化肥、地膜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农产品加工会产生“三废”排放和畜禽粪污排放对土壤、空气、环境等可能造成的影响,在本规划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落实。
一是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审查制度。具体项目严格按照规定编制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未通过审核、审批项目一律不得实施。
二是对发展生产中农药、化肥、地膜等农业投入品使用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加大对生产者化肥农药科学使用的培训力度,集成推广高效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绿色防控等技术,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循环农业,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回归“绿色农业”。
三是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积极争取国家粪肥还田利用种养结合建设项目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的实施,采取有机肥生产、土壤修复、基质栽培、沼气利用等方面措施,加速提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实现畜牧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四是加强农业项目实施的环境风险评价与管理,制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应急管理措施。对实施后可能影响的重要生态环境敏感区重点加强监测、监控。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尽可能采用多支砌、少开挖的建设方案,开挖的土石方进行多点堆放、分散处理,尽量减少对生态的压力。
五是营造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草原放牧实行以草定畜和轮牧、休牧制度,水资源缺乏地区,不得漫灌,鼓励发展设施农业。
通过上述措施的落实,本《规划》的执行,不会对本地区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危害,环境影响风险可控。
第十三章 保障措施
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明确政府主体责任,把中央和省委关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强化政策保障,充分发动社会力量,共同推动规划顺利实施。
第一节 强化组织领导
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像抓脱贫攻坚那样抓紧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各县(区)要建立由党委、政府统筹协调、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推进的规划落实机制,加强规划落实情况的跟踪调度和督导检查,重点工作落实进展作为年度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报告重要内容,确保“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各项发展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第二节 加大财政投入
完善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明确和强化政府“三农”投入责任,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保障和预算安排的优先领域,新增财力重点向“三农”倾斜,确保财政投入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目标任务相适应。坚持以规划为引领,优化财政支农投入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分年度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力争“十四五”时期全市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逐年增加。探索有效盘活农村闲置资源资产的路径和方式,引导更多工商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等投向农业农村。切实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鼓励农民对直接受益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
第三节 推动金融支持
健全符合农业农村发展现状和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引导金融机构更多地将信贷资源配置到农业农村领域。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积极拓宽农业农村抵质押物范围。支持基础较好的涉农银行机构借助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创新信贷模式、服务模式,扩大“一部手机云企贷”试点范围。鼓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建立农业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建立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三农”激励约束机制,实现普惠性涉农贷款增速总体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
第四节 加大农业精准招商引资力度
围绕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365bet最新备用_bte365特色农业的资源优势,结合“十四五”时期重大工程规划,突出招商引资重点,积极引进大中型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引进资金、引进人才、引进技术、引进管理模式,增加对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365bet最新备用_bte365农业现代化的投入,保证各项规划目标顺利完成。
第五节 组织实施农业发展重大工程
围绕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创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乡村振兴示范园区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建设、农业现代产业园区建设、一县一业示范创建、农业重点产业提升等环节,多方争取项目资金,组织农业农村发展重大工程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增长,推进beat365体育亚洲入口_365bet最新备用_bte365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进程。
第六节 完善保险体系
按照国家、省级制定的农业保险政策,建立健全多层次农业保险保障体系,推动政策性和商业性农业保险协同发展。推进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以茶叶、蔬菜、水果、坚果、咖啡、中药材、肉牛、生猪等产业为重点,鼓励引导各地因地制宜开展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探索对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实施以奖代补试点,逐步提高地方特色险种占农业保险比重。
第七节 强化用地保障
完善农村新增用地保障机制,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确定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业农村发展。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和农产品冷链、初加工、烘干、仓储、机库等设施建设用地,优先提供保障。将农业种植养殖配建的保鲜冷藏、晾晒存贮、农机库房、分拣包装、废弃物处理、管理看护房等辅助设施用地纳入农用地管理,农业设施用地可以使用耕地。完善乡村产业发展用地政策体系,明确用地类型和供地方式,实行分类管理。
第八节 加强法治保障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农业农村工作,严格执行现行涉农法律法规,在规划编制、项目安排、资金使用、监督管理等方面,提高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水平。认真贯彻落实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云南省动物疫情防控条例》等,充分发挥立法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保障和推动作用。加强农业农村执法普法工作,深入推进农业综合执法改革,组织开展覆盖面广、群众参与度高的特色普法活动。
第九节 凝聚各方力量
搭建社会参与平台,加强组织动员,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参与机制。广泛宣传党的“三农”政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目标、任务和重点,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把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作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强化智力支撑,建立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组织智库加强理论研究。统筹抓好农业专业人才、能工巧匠、文化传承人才和乡村治理人才四支队伍,实施大学生乡村汇聚行动,制定扶持政策,吸引高端人才和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创业创新,实施专业化青年人才定岗特选计划,促进“三农”人才向基层流动。加快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和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为各类农业科技人才创业创新提供技术支撑。
第十节 严格评估考核
建立农业农村现代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各地实施情况调度监测。建立规划实施第三方评估机制,适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评估,根据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以及国内外市场形势,调整完善规划相关内容。规划实施成效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年度绩效考评内容,考核结果作为各级党政干部年度考核、选拔任用的重要参考依据。
下载Word
下载PDF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