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早预警、早行动:气象水文气候信息,助力防灾减灾”。
世界气象组织表示,在气候变化大背景下,世界上许多地方的极端天气、气候和水事件正变得越来越频繁和强烈。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受到多种相关危害的影响。而这些危害本身也因人口增长、城市化和环境退化而不断变化。
因此,仅仅“预测天气”已经不够了!基于影响的预报可告知公众,天气气候会产生什么影响,对拯救生命和生计至关重要。世界气象组织呼吁,应加强各国家及地区气象水文部门、灾害管理部门和发展机构之间的协作,重视预警工作。这对于更好地开展防灾、备灾和救灾工作至关重要。
2022年世界气象日选择“早预警、早行动”为主题,就是在提示公众,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要关注预警,做好准备并能够在正确时间、正确地点采取行动,以此拯救许多生命,减少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来源:“中国气象局”微信公众号)
思茅区气象局
思茅区气象局成立于1996年,前身是思茅国家基本气象站(含探空),始建地位于思茅县复兴镇珠市街王家园子,1951年11月开始承担观测任务。1954年9月1日迁至现思茅区五一路5号,2021年1月1日搬迁至思茅区思茅街道三家村社区孙家竜后山。建站至今已连续开展72年气象资料观测,被中国气象局命名为“中国百年气象站(五十年站)”。
思茅区气象局基本工作职责是承担本行政区域内地面气象观测、高空气象观测、酸雨监测、农气观测、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气象灾害防御、气象科技服务、气象为农服务以及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受思茅区政府委托,组织开展辖区内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截至目前,在思茅辖区建有区域自动监测站50个、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固定作业点2个、人工增雨地面催化剂发生器作业点9个。
思茅区气象局2010年被认定为云南省科普教育基地,是云南省第十六届“文明单位”和中国气象局第四批标准化气象为农服务示范县。2018年,在思茅区委区政府领导下,助力思茅区成功创建“中国天然氧吧”国字头荣誉称号。
思茅区气象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思茅区“7+N”现代产业体系布局,突出气象防灾减灾救灾职责,努力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充分发挥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工作“前哨站”、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来源:思茅区气象局)
思茅国家基本气象站科学普及教育基地
思茅国家基本气象站科学普及教育基地,由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于2010年3月挂牌成立。位于思茅区思茅街道三家村社区孙家竜后山,全年对社会开放,配有9名气象科普讲解员,是探索气象奥妙、传播气象知识、宣传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的科普基地。
思茅气象科普教育主要利用抖音号、微信公众号、宣传展板、宣传册、宣传单、气象知识讲座和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全国科普周、科技下乡等方式或途径,面向公众宣传和普及有关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科学知识。(来源:思茅区气象局)
△图为思茅国家基本气象站。(通讯员 张毅兵 摄)
思茅天气气候特点和思茅气象灾害概况
思茅区气候特征
思茅区属低纬高原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境内立体气候明显;四季温和,降水丰沛,日照充足。
●气候温暖,四季温差小
思茅区年平均气温为19.3℃,最冷月平均气温为13.7℃(1月),最热月为23.0℃(6月);冬季(12月至翌年2月)平均气温为14.4℃,夏季(6至8月)平均气温为22.6℃,四季温差仅为8.2℃。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名副其实的“春城”。
●降水分布不均,干湿季分明
思茅区年平均降雨量1442.2毫米,分布不均,降水量梯度呈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的空间特分布特征。
由于受季风影响,冬半年和夏半年控制思茅区的天气系统截然不同,形成了夏秋多雨、冬春多旱、干湿季分明的季风气候。雨季(5至10月),主要受热带海洋性气团控制,在西南和东南两支暖湿气流的影响下,降雨多且集中,雨季降水量为1243.3毫米,占年降水量的86.2%,其中6至8月的雨量最多,为809.0毫米,占全年的56.1%。干季(11月至翌年4月)在干暖的西风气流影响下,天高云淡、日照时数多、降水稀少,干季降水仅占年降水13.8%,其中冬季降水为66.8毫米,不足年降水量的4.7%。
●日照充足,光能资源丰富
思茅区光能资源丰富。年平均日照时数2205.9小时,尤其干季(11月至翌年4月)的日照时数为1309.5小时,占全年的59.4%,不仅日照时间长,而且因地处低纬高原,大气透明度好,空气清新污染小,光照强度大、光质好。
●气候水平分布复杂,立体气候显着
思茅区境内最高点大芦山海拔2154.8米,最低点澜沧江边小橄榄坝海拔578.0米,垂直高差达1576.8米。由于海拔高度、地形地貌,坡向坡度对光、温、水的再分配,使得热量和水资源水平、垂直分布差异大,境内气候水平分布复杂、立体气候显着。随海拔高度可分为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四种气候类型,“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思茅区常见的现象。一般说来,河谷地带气候炎热,光照丰富,雨量相对较少;坝区气候温和,雨量较多;高海拔地区气候凉爽,雨量偏多。
气象灾害概况
由于季风环流的不稳定性和不同天气系统的反复多重影响,加上复杂的地形、地貌等因素,思茅区境内气象灾害较为频发,并具有种类多、范围广、频率高、持续时间长的特点。气象灾害年年有,只是受灾范围、影响程度不同,常见的气象灾害有干旱、洪涝、低温冷害、雷暴、大风、冰雹等,局部还因出现暴雨和大暴雨引发泥石流、山体滑坡和崩塌等次生灾害。在各种气象灾害中,以干旱灾害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经济损失最严重而居首位,春季和初夏多发;另外,春季冷暖空气交替频繁,雷电、冰雹、大风等强对流天气也极易出现;夏季降水时段集中,区域性或单点性强降水明显,易引发洪涝和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秋季易形成旱涝并存的局面;冬季冷空气活动频繁的时期,部分高海拔地区会出现低温和霜冻等灾害性天气。 (来源:思茅区气象局)
气象预警怎么看?
目前,我国有14种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分为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霾、道路结冰等。
● 气象预警怎么看?
一般来说有蓝、黄、橙、红四种颜色,分别对应着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以及发展态势,为Ⅳ级(一般)、Ⅲ级(较重)、Ⅱ级(严重)、Ⅰ级(特别严重)。以暴雨预警为例:
从蓝色、黄色到橙色和红色,同一种类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级别不同,对应的防御措施也不尽相同。需要注意的是,各地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类别和级别并不统一,例如有些地区会受台风影响,有些地区则不会,同一类别有的是三级“黄橙红”,有的是四级“蓝黄橙红”。这是由于我国地理范围广大,各地受气象灾害影响的种类和范围都不一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根据当地气象灾害的特点,选用或者增设规定的预警信号种类,设置不同信号标准。但相同的是,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级别越高,公众越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 收到预警怎么做?
当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时,公众应及时关注天气变化,合理安排出行。总的来说,我们看到最低一级的预警信号就要注意出行安排了。比如,当最低一级的暴雨蓝色预警信号发布时,人们应该谨慎考虑远行、郊游或者去地势低洼地区的计划,并随时关注天气变化。随着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级别的提高,人们应做出相应的防范准备,切不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来源:中国气象科普网)
暴雨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
暴雨预警信号分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 暴雨蓝色预警信号
标准:12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准备工作;
2.学校、幼儿园采取适当措施,保证学生和幼儿安全;
3.驾驶人员应当注意道路积水和交通阻塞,确保安全;
4.检查城市、农田、鱼塘排水系统,做好排涝准备。
● 暴雨黄色预警信号
标准:6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工作;
2.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路况在强降雨路段采取交通管制措施,在积水路段实行交通引导;
3.切断低洼地带有危险的室外电源,暂停在空旷地方的户外作业,转移危险地带人员和危房居民到安全场所避雨;
4.检查城市、农田、鱼塘排水系统,采取必要的排涝措施。
● 暴雨橙色预警信号
标准: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应急工作;
2.切断有危险的室外电源,暂停户外作业;
3.处于危险地带的单位应当停课、停业,采取专门措施保护已到校学生、幼儿和其他上班人员的安全;
4.做好城市、农田的排涝,注意防范可能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 暴雨红色预警信号
标准:3小时内降雨量将达10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防御指南: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应急和抢险工作;
2.停止集会、停课、停业(除特殊行业外);
3.做好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防御和抢险工作。(来源:中国气象科普网)
雷电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
夏秋季节,出现恶劣天气时,往往有雷电发生。人们可以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或者城区的预警信号发布电子显示牌得到气象部门发布的雷电预警信号,并注意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雷电预警信号分为三级,危害程度从低到高分别以黄、橙、红表示。
● 雷电黄色预警信号
含义:6小时内可能发生雷电活动,可能会造成雷电灾害事故。
防御指南: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雷工作;
2.密切关注天气,尽量避免户外活动。
● 雷电橙色预警信号
含义:2小时内发生雷电活动的可能性很大,或者已经受雷电活动影响,且可能持续,出现雷电灾害事故的可能性比较大。
防御指南: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落实防雷应急措施;
2.人员应当留在室内,并关好门窗;
3.户外人员应当躲入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或者汽车内;
4.切断危险电源,不要在树下、电杆下、塔吊下避雨;
5.在空旷场地不要打伞,不要把农具、羽毛球拍、高尔夫球杆等扛在肩上。
● 雷电红色预警信号
含义:2小时内发生雷电活动的可能性非常大,或者已经有强烈的雷电活动发生,且可能持续,出现雷电灾害事故的可能性非常大。
防御指南: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雷应急抢险工作;
2.人员应当尽量躲入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或者汽车内,并关好门窗;
3.切勿接触天线、水管、铁丝网、金属门窗、建筑物外墙,远离电线等带电设备和其他类似金属装置;
4.尽量不要使用无防雷装置或者防雷装置不完备的电视、电话等电器;
5.密切注意雷电预警信息的发布。(来源:中国气象科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