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3年,全省新增减税降费1079亿元;今年前8月,累计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过880亿元,其中,增值税留抵退税达754亿元。
翻开云南“税收账本”,经济运行暖意渐浓,发展环境提档升级,一笔笔退税减税的“真金白银”让市场主体复元气、增动力,各族群众得实惠、享红利。一份份红利账目让发展更有底气,也让人感受到“雪中送炭”的民生温度。
政策叠加 助力拓宽开放路
十年来,“营改增”试点全面推开,释放大规模减税红利;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激励政策落地,切实增强企业创新动力;精准兑现各项退税减税降费政策,政策叠加效应促“放水养鱼”效果显现;绿色税收发挥杠杆作用,激励更多市场主体投入乡村振兴。一系列退、减、缓税费优惠“组合拳”为企业松绑减负,持续优化税收营商环境,助力我省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沿边开放之路越走越宽。
在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德宏片区瑞丽市美诺塑胶有限公司车间内,缅甸籍工人正在对刚生产的保温壶进行包装,这批产品完工后将销往缅甸。在经历了复工难、出口难之后,公司车间主任王小均觉得没有什么比机器的轰鸣声更让自己安心了。
美诺塑胶是一家从事生产制造保温壶的企业,因受疫情影响口岸不能正常通关,企业一度面临货物积压、订单取消、运输成本增加等多重困难,急需周转资金。
“在税务人员的辅导下,公司享受到了‘双退税’大礼包,留抵退税、出口退税到账金额共计80余万元。叠加的政策红利稳定了士气、提振了发展信心。”公司财务负责人说。
今年4月至今,德宏片区仅增值税留抵退税款就超过5亿元。“真金白银”不断流向企业,在缓解资金压力的同时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
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联结点,西双版纳是全国唯一拥有“水陆空铁”国家级对外开放口岸的民族自治州,一条承载中老两国人民共同梦想的中老铁路带来了开发开放的新机遇。
在老挝南塔省开展1100亩水稻试验性种植,是勐海曼香云天农业发展公司“走出去”的关键一步。“老挝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明显,可以把国内成熟的经营模式逐渐向老挝复制推广,吸纳当地农民就业,开辟增收渠道,也为后期开展规模化水稻种植合作打下基础。”公司负责人张林说。
在“走出去”过程中,对跨境税收政策不熟悉、现金流紧张让张林有些发愁。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西双版纳税务部门组织专家服务团队,“点对点”了解企业诉求、宣传辅导最新政策,为企业定制专业化、个性化的“惠企套餐”。
在收到325万余元的税收减免和留抵退税款后,张林长舒了一口气:“有了这笔资金,公司计划扩大种植规模。今后将以中老铁路沿线开发为重点,建设中老现代农业产业园。对未来发展我们充满信心。”
提质增效 便企利民加速度
“今年以来,贵公司已申报享受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红利共计60536元……”近日,昆明华逸丰科技有限公司办税人员张化梅收到的一份账单,分税种分政策清楚展示了税收优惠金额。
从“进两家门”到“一窗通办”,从线下办税到“一网通办”,从往返跑再到10分钟办税服务圈,十年间,税务部门以改革创新回应纳税人、缴费人期盼,办税缴费化繁为简,涉税服务贴心高效,以看得见的服务变化换来企业群众摸得着的获得感。
47个税费种实现全程网上报,256个税费事项全程网上办;与2017年相比,纳税人办税事项减少40%,报送资料减少50%;全省186个办税服务厅全面推行“一窗通办”,272个事项全省通办,14项业务全国通办。
金秋十月,位于滇南哀牢山的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迎来了丰收,稻田里一片繁忙。一支“汉语+哈尼语”双语税务服务团队走村进寨,上门为少数民族纳税人讲政策、作辅导。
“我汉语讲得不太好,税务工作人员到厂里用哈尼话为我讲解,现在政策都听明白了!”墨江合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法人李国荣说,在双语税务服务团队的指导下,公司享受到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50万元的税惠红利,这让公司转型发展紫米精深加工有了更多底气。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结合地方发展实际和群众需求,税务部门在落实政策、纳税服务等方面加大力度,不断增强民族地区涉税服务供给。发挥干部优势提供多语种服务,帮助少数民族解决发票代开、税费申报过程中遇到的语言不通、表达解释不到位等问题,确保纳税人听得懂、学得会、早享受。
通过引进龙头企业、政策引导、技术指导、改善条件等措施,税务干部帮助挂钩点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形式,打造地方特色产业。2013年以来,全省税务系统共帮扶带动404个贫困村、近5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21万人实现脱贫。
如今,税务部门继续聚焦农企农户涉税需求,落实落细各项税惠政策,助力涉农产业发展,服务农民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注入税务力量。